为有源头活水来:上海投融资体制改革纪实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奇迹:1989―2001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1.6万亿元,相当于前四十年投资总和的11.7倍。
这还是一个人人都看得到的奇迹:快捷的交通网络、现代化的生产线、林立的高楼大厦、日益清澈的河流、繁华的商业街市、标志性文化景观……变化是如此之大,让人很难相信一切均发生在十三年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刻的、持续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上海巨变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动力:解开思想束缚
“用下代人的钱”、“用上代人的钱”、“用当代人的钱”,这三句话高度凝炼了上海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而每一句话的提出,都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一次与时俱进的腾跃。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历史的原因,上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资金,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建设、发展,依靠自身积累可谓杯水车薪。巨额资金到哪里去寻找?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大胆提出了举债建设的融资思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1987年,中央同意上海以自借自还自担保的方式到国际金融市场贷款32亿美元,并成立专门负责融资的久事公司,上海就此走出了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开始了“用下代人的钱”谋求发展的进程。建铁路上海站、改建虹桥机场、造南浦大桥……用这32亿美元,一批急需的项目陆续启动。此后,上海又先后成立了十几个政府性投资公司,进一步扩大举债规模。
举债建设,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确实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举债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走出这一步,无疑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然而,事实证明,举债为上海的大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由此形成了加速经济发展、增强政府财力、扩大举债规模的良性循环。1989-200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从697亿元增长到4951亿元,全市财政收入从297亿元增长到1996亿元。
突破禁区天地宽。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尝到思想解放甜头的上海再一次抓住机遇,开始在土地资源上大做文章―――利用特大型城市的土地级差效应,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即“用上代人的钱”。十年间,上海通过土地批租共筹集了1000多亿元资金,而在这些地块上所进行的旧区改造、项目开发更是带动了数倍的资金投入。
进入90年代后期,面对土地批租空间的自然缩小和外资流入势头减缓的新情况,上海再一次挣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将一向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全面推向社会―――高速公路、隧道、大桥……成了民间资本争相投资的目标。据测算,民间资本已占据全市基础设施总投入资金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还充分利用了证券市场的功能,年均融得的资金超过100亿元。“用当代人的钱”,上海长袖善舞。
实践充分表明,思想解放是上海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最重要的源头活水。
关键:突破体制障碍
解开思想的束缚,使上海的投融资走出了狭小的天地,而体制机制的创新,真正让这方天地变得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进入“用当代人的钱”阶段之后,突破传统体制框架成为扩大投融资规模的关键。
1999年,上海对投资领域进行了分类界定,对于各类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分别采取社会招商、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和政府投资的方式,实现政府由全面投资向重点投资的战略性转变,从而为社会资金的准入创造了一个基本的体制环境。
体制创新,千头万绪。有时候,扭住一个龙头项目,就能形成突破的局面。就拿轨道交通建设来说,上海“十五”期间要建设200多公里轨道交通,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如何确保资金筹措到位并高效使用?探索中,上海打破了原先由地铁建设总公司一家承担建设运营的体制,于2000年确立了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的原则。就在前不久,上海又分别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领域引入新的竞争者,其中包括香港地铁这样富有经验的建设商。体制上的变革为轨道交通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实现依据,也为其他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树立了样本。
像这样的探索,贯穿于过去13年的始终:
―――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上海建立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体系,创造了“以存盘现、以小盘大、以优盘劣”等多种资产经营方式,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投资效应;
―――公共事业领域,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燃气、自来水、公交等行业纷纷引入外资、民间资本,实现政府“零补贴”;
―――科技投资领域,上海将政府直接投入、直接管理的科技投资体制,逐步转变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市场化科技投资体制;
―――蓬勃兴建的越江设施、高速公路、教育卫生项目工地上,一个个专业项目公司成为社会各方投资人的“管家”,项目代建制悄然推行……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新举措还在不断演绎。
保障:锻造城市品牌
今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又创下投资规模和工程项目数两项历年之最。深水港、轨道交通这些动辄需要数百上千亿元资金的项目,非但没有陷入融资难的尴尬境地,反而频频招致国内外各方抛来的“绣球”:国内10家金融机构给予深水港一期工程的贷款承诺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了70多亿元的资金需求,而十余家中外知名码头公司和船公司参与二三期建设的投资书面意向又飘然而至。
事实,越来越清晰地表明:上海的城市品牌在国内外具有的日益强大的号召力,业已成为各方慷慨解囊的重要保障。
锻造城市品牌,上海不遗余力建立政府诚信。截至去年底,上海直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15个,项目涉及环保、城市交通、医疗卫生等各领域。这些项目不仅还款有条不紊,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项目甚至成为世界银行的范本。推行政务公开、实施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上海以规范的运作行为、透明的运作程序赢得了投资商的信任。
锻造城市品牌,还必须高起点编制规划,体现领先一步的发展思想。在被称为“城市规划年”的去年,上海先后编制完成了生态环境、现代物流等十多个专项规划,浦江两岸开发、城市综合交通等重大规划全部采用国际招标和国际咨询的方式,真正向国际一流水平靠拢,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美好前景和发展潜力。郊区试点城镇规划,不仅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还形成各自风格……这些,都成为众多房地产商和相关企业进行投资开发的足够理由。
锻造城市品牌,上海充分发挥政策聚焦作用,营造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如“科技成果转化18条”和“聚焦张江19条”政策,大大推动了高科技投资。仅张江园区吸引的国内外投资就达45亿美元。吸引国内企业落户上海的“24条”政策引发了一股大企业总部搬迁上海的热潮。最近,一个旨在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办法又已出台,进一步强化了申城海纳百川的引力……
回眸上海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主线清晰可见。打开思想的闸门,引入改革的活水,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征程中,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