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真心敬老 热心助老 舒心养老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79

  10月14日是重阳节,也是敬老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发生在老人身上的变化。而且欣喜地发现,在上海,“健康老龄化”的理念,正日益化为现实。
  
敬老爱老以老为先
  杭州来沪旅游的史建戈老先生,在铁路上海站体会了一回“优先”的感觉。在4号候车室,设有专门的老人候车处,老人可以享受优先上车免拥挤的待遇。史老伯说:“我走南闯北惯了,只知道贵宾、孕妇、军人有专门的候车室,像上海这样为老年人设置的优先通道,还真不多见。”
  在共和新路延长路上,唐老太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已有六七分钟了。过去吧,怕自己腿脚太慢,有什么闪失;不过去吧,干等也不是办法。此时,旁边来了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老太太,我陪您过去吧。”小伙子搀着老太,走走停停,一下子就过去了。老太连声道谢,小伙子笑着说:“没什么,我妈过街时也有人这么做。”
  【注:在超市让老人先付款、在地铁里让老人先上车、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申城,敬老爱老的行为随处可见。】
  
养老方式任你挑选
  养老机构、老人乐园等社会机构的纷纷建立,让老年人在得到尊重的同时,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关老太有儿有女,待她也很孝顺,但老太宁愿住到区福利院里。“有劲”,这是她对福利院生活的概括。她可以和老伙伴们聊聊天、打打麻将,还能向专业老师学习书法、绘画、手工等技艺。在家里,她只能一个人对着电视机发呆。对此,老太太的儿女们表示支持:“老年人也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在那里,她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也有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社区居住环境去敬老院,或是从经济能力考虑,而是希望在家里而不是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没关系,各福利机构的“日托所”大门敞开着。老人早上到站,上午做关节操、广播操、自由活动,中午三菜一汤,每天翻花样,午睡后还有点心,还经常组织游戏活动。入托老人在这个“家”聊天、看报、打牌、下棋,优哉游哉,其乐融融。
  黄维强老伯患有心脏病,经常要挂点滴,工作人员小任原系护士,她在日托站设了家庭病床,还联系了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定期为老伯检查身体。家住万安路的冯贤惠老太眼睛不好,女儿上班路远,日托站为老人准备了晚餐,女儿说:“自妈妈进了日托站,我上班安心了!”
  社区里的老人乐园,也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好去处。每天早上,在各个小区里,老人们在专门的健身用地里锻炼身体,有的依靠器械,有的参加这样那样的团体,有的按照自己的办法锻炼。早锻炼完后,老人们可以来到就近的多功能老年活动室,下棋、打牌、喝茶、聊天,只要想做都可以。
  【注:今年本市针对246万老年人,将扩展社区养老机构,新增2500张养老床位,并在社区建立40个老年人日托机构,500个社区多功能老年活动室,对老人精神生活进行照料。】
  
特殊老人特别照顾
  虽然没有像《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中形容的那样麻烦,但家住国和路的殷老伯为了找钟点工,还是费尽不少心思。就在此时,专门的助老志愿者出现了,帮他解决了困难。“小仲勤快、细心,菜也做得好!”老伴去世后,孤苦伶仃的殷老伯第一次露出舒心的笑脸。
  47岁的仲临是五角场镇一位普通的下岗工人,随着镇政府关心孤老行动的开展,她加入了志愿者行列。仲临和丈夫双双下岗,女儿依靠低保,尽管生活困难,但她仍帮助两户生活更加困难的老人。她说:“我和两位老人有缘,一个像我父亲,一个像我母亲。”
  殷老伯很讲究吃,为了给老人省钱,也让他每天换换口味,仲临一家都吃殷老伯爱吃的菜,两家的菜合在一起买,殷老伯每月200元的伙食费还有节余。
  小仲服务的另一位老人是杨阿婆。第一次走进杨阿婆家,小仲着实吃了一惊:81岁老人瘦削苍老的面孔、弱智儿子肮脏不堪的衣服、积满灰尘的房间……小仲二话没说,撩起袖子干起来,拖地板、洗衣服、做菜。一个毫无生机的小屋,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自从走进杨阿婆的小屋,小仲就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早晨8时提着早点和新鲜小菜进门,除了每天上门服务的两小时,她一有空就跑去看看。高温的时候,她在家烧好绿豆百合汤,买好西瓜送过去。为了让杨阿婆的弱智儿子学会简单的生活常识,她一边做家务一边和他聊天,手把手教洗脸、拣菜、晾衣服。
  如今,杨阿婆的儿子已经离不开这个好心的阿姨,只要小仲一来,他就跟前跟后当下手。每当仲临要离开,他总说:“阿姨帮妈妈和我,阿姨别走……”
  【注:在上海每个街道,都有老年生活护理援助分中心,这是一个依靠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互助,实行市场运作,开展有偿、低偿或免费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性公益事业团体。这些经过培训的生活护理员,得到老人及家属的普遍好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