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显示优越性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62

  国庆前夕,复旦大学北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学生餐厅正式启用。中午就餐时间,食堂里的景象颇为壮观,菜肴品种数不胜数,近万人次学生在此“各取所需”。在复旦北区,食堂和学生公寓都由企业建造,学校以租赁方式使用,学校从“养人办后勤”到“社会办后勤”由此得到充分体现。目前,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让大学生吃得更好,而且住得更舒适,学习更愉悦。
  高校引进社会企业参与校内服务竞争,最大受益者是10万大学生。交大不少学生发现,今天这家食堂推出了美味价廉的红烧大排,吸引了许多同学光顾;明天那家食堂就会烹制出喷香的面拖大排;过了两天,另一家食堂又摆出了原汁原味的清蒸排骨。在交大,现在有22家食堂,有的是校后勤企业,有的是校外引进企业,各家食堂在饭菜品种价格、就餐环境、服务态度方面暗自较劲。如今复旦和交大等不少高校都有了“全日制食堂”,营业时间从早上6时30分一直到晚上11时。
  大学生“吃无忧”,住也舒心。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各方提供土地、银行给予贷款、企业投资建造、学生宿费还贷”的新投资体制,上海高校在基本没有政府投资的情况下,4年中新建学生公寓160万平方米,是过去48年建设总数的一倍半。一位复旦大学研究生告诉记者:5年前刚来学校时是6人住一间,中间再摆上一张长桌,整个宿舍拥挤不堪。后来搬进南区研究生宿舍时,一间寝室最多也只住四个人,一切都悄悄地开始了变化。现在更不得了,住上了“公寓”。在复旦大学等高校,两个人一间寝室,电话线、网络线、有线电视“三线”入室是寻常事,学生公寓24小时供应热水。
  后勤社会化理念被引入大学城的建设。松江大学城、南汇科教园区等一批大学集聚地相继崛起,靠的是“区里出土地、企业参与建造、学校以租赁或按揭方式进入园区”的新机制。各校后勤服务实现社会化,校区绿化、保洁、维修工作通过招标形式由企业承包;大学园区里“生活共享”部分,如店铺招商、公交线路设置、“一卡通”的使用等,由园区后勤管理企业“包揽”,统一规划,资源共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