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家住闸北区的邵福林,因参加救火成了残疾人。逢年过节,市里的领导走访特困家庭,总不忘到邵家去看一看。就是这个生活困难的邵福林,却和母亲一起收养了一位弃婴。在去年的“慈善万人捐”活动中,他们又得到了一对党员老夫妇为被收养的女孩捐助的6000元人民币。
像邵福林这样收获爱心、又播种爱心的市民,在上海有很多。今年夏天,由市慈善基金会、市精神文明办、市统计局、复旦大学联合开展的《市民与慈善》社会调查表明:上海市民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信任度、参与度在逐年上升,慈善事业就像一把火炬,在市民心中熊熊点燃。
8年以来,上海慈善事业越做越大,用于各类实事项目的资金达近2.3亿元,受益的困难市民总共达20万余人(户)。上海已拥有专项助学基金和项目17个,受助学生超过2万人次;3万余人次在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免费培训后,50%重新上岗或改善了就业环境。
近年来,上海的慈善事业围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为重点,推出了大量救助新项目,都取得了实效,帮助了大量的困难群众。去年2月,慈善基金会推出“万人慈善医疗救助”项目,以设立慈善医疗专项基金形式,每年拨出500万元,对本市1万名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社会特困老人实施医疗救助,目前,已有1万余名特困老人获得救助;此外,还募集18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众仁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发起“让孤残儿童拥有温馨之家”活动,使近400名孤儿进入好心人家庭寄养,为一批又一批因天灾人祸陷入困境的市民解除燃眉之急。
各种慈善义卖、义演和义拍活动在申城蔚然成风,形成品牌,并不断掀起高潮。如今年年初,巴金、施蛰存、王元化等沪上文化名人领衔签名的《上海作家散文百篇》6本编号珍藏本慈善义卖,沪港两地演艺界“沪港联袂爱心雅集慈善演唱会”,都深入民心。为特困老人开展助养、助医、助明、助困,每年一度举行“万人上街慈善募捐活动”,仅今年的慈善义拍,就拍得295.74万元。“点亮心愿”是沪上慈善活动的名牌项目,去年1月6日,首次将社会各界捐赠物品进行拍卖筹款,定向用于资助特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医疗。该项目现在每月能安排1至2批患者手术,迄今为止,已有350人接受了手术。
上海慈善事业发展迅速,离不开国际化的运作和逐年创新的机制。前年6月,上海成立慈善捐赠救助物资服务中心,接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各类物资捐赠,改变了慈善募捐单一性募集基金的传统做法,开创了基金和物资并重的多元性募集模式。该中心在全市下设32个工作站,建立了慈善洗衣房,同时还将爱心直通车队定期开进社区,接受居民的捐物活动。去年以来,总共吸纳了500余个单位捐赠的价值2245万元的各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