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夜夜歌如潮花似海 广场文化雅俗共赏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45

  黄浦公园新世纪广场夜夜歌如潮花似海,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黄浦区广场文化十年回顾展”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歌声折射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改革开放的成就,折射着上海市民在10年广场文化活动中日益提升的精神风貌。
  依傍着母亲河黄浦江,遥望着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记者听黄浦区文化局林康哉局长回顾往事。作为上海广场文化活动最早的组织者,他还清晰地记得10年前第一次在南京路仙乐斯广场搭台演出时人山人海的轰动场面,奔走相告的市民一早就赶来摆座位,场面沸腾,南京路为之堵塞。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还是新鲜事的广场文化演出早已成为上海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闹市街头到居民小区,从节庆专场到天天演,从当初的专业演员到市民登台,上海处处有这样的广场演出,高雅艺术在这里走向市民,群众文化在这里展示成果,大都市的形象和风采从这里向全国乃至世界发散。10年了,林局长已经记不清黄浦区到底有过多少这样的活动,“少说也有一万多场吧。”
  入夜,秋风阵阵,万头攒动,一曲辉煌的《红旗颂》拉开了演出的序幕。在欢乐的人群中,75岁的李桂珍老妈妈笑得特别开心。她说自己原先住在成都路,老房子如今成了中心绿地。她说:“老早住的真正是72家房客,夏天大家一道乘风凉看演出,赛过过节。现在搬到了浦东新房,就像住在花园里一样,就是想念老邻居,打个电话,约好夜里一道来看演出碰头,老扎劲的。”启东小老板王斌挤在人堆里,小儿子骑在他头上不停地拍巴掌。王斌十年前到上海在工地上打工,“那时候感觉上海人对外地人挺冷漠的,一听你的口音就不耐烦,我特别想家。一天晚上逛外滩,看到陈毅广场有演出,听到台上唱淮剧,当时眼泪就下来了。现在好了,自己拉起了装潢队,买了房,有了蓝印户口,孩子在上海上幼儿园,全家成了上海人。小区里也有广场演出,有时我也会上去唱一段淮剧,再也没人笑话我的口音。”在王斌眼里,上海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城市的日新月异,也体现在上海人的精神风貌上:热情了,宽容了,活跃了。英国姑娘凯瑟琳是第一次到上海,举着小摄像机拍个不停。她说上海很美,夜晚那么有活力,“上海人真是有意思!”
  离开锣鼓正酣的新世纪广场,外滩灯火正亮。就像黄浦江见证着上海百年的发展,蓬勃的广场文化也是上海城、上海人十年变化的生动写照,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