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月色随处好――走进“4050”的中秋
又见中秋月。
神州染辉,浦江溢彩。在这千里共婵娟的夜色里,记者走近“4050”的兄弟姐妹。我们听到了,与岁月齐进的足音;我们感到了,与时代同新的观念;我们看到了,与祖国共美的生活。
六张证书我踏实
在特别的虹口区“中秋同学聚会”上,王建凤笑得灿烂。
150多名“同学”,都是下岗后坐进家政培训课堂,最“了得”还是她王建凤,一人拥有六张证书:“厨师三级”、“服装整熨”、“按摩保健”……还有“日语初级”。
3年前从铜版纸厂下岗时,单身母亲王建凤坐了一夜又一夜。闭门半月,小姐妹们硬把她拉进政府免费为下岗职工开办的培训班,“充充电再发动,怕啥!”五个月后,揣着“厨师三级”和“母婴护理”两张证书,王建凤惶恐地去参加下岗后的第一次工作面试,“东家”是宝钢的美国工程师,一见证书便爽快签议,月薪还不菲。尝到“充电”甜头,王建凤一发不可收拾,白天干活,晚上上课,证书拿了一张又一张,东家接着一个又一个,最高月薪超三千元,王建凤成了抢手的“全能保姆”。
记者:你有了六张证书,踏实了?
王建凤:过去把“大锅饭”看成终生的保障,实际上,本事才是最真实的保障。六张证书我觉得不够,电脑、插花、康复护理,我都想学,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份自信啊!
适合,就是最好
王志良一定要敬老师傅潘德福一杯,这是他进入平安礼仪服务公司当殡葬工以来,头一次与同事在一起中秋聚会。
“若不是老潘你,我怕还在家呆着呢。”半年前,王志良丢了下岗六年来第九份临时工,50多岁了,去哪找一个合适的职业?邻居老潘来了,“跟我们一道做殡葬工吧,别听外面瞎三话四。”晦气!王妻差点把老潘扫地出门。
好几次,王志良都站在老潘家门口了,但一想邻居亲友的指指戳戳,还是打住。终于一天半夜,王志良摇醒身边的妻子:“我想跟老潘去试试,等有机会再换工作。”
就这样跨出了第一步,就这样克服了一道坎。干了半年,王志良竟爱上殡葬工作,不想走了。
记者:为什么现在不想换工作?
王志良:过去觉得丢面子,做了发现挺适合,你尊重丧家,丧家尊重你,一大摊子事托付给你,好像总指挥一个。收入也不错,比起过去翻了倍。我现在总算想清楚了,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有收获。
唯有珍惜,才觉价值
张龙祥有些醉了,喝着佳节的佳酿。
他穿着随意的家居服,那套深蓝色的西服与浅米色的领带笔挺地挂在衣橱里。
这套“行头”,他只在女儿结婚时穿过一次,没想下岗后成了他的“工作服”。
“刚下来那时候,见人家骑着‘老坦克’去上班都羡慕得不得了。”
不久就有街道干部给介绍了一个清洁工的“生活”,老张不嫌弃。第一天上班,看见公司里进进出出的都是西装革履。当天回家,让爱人把压箱底的“行头”给翻出来,“阿拉扫地的也要清清爽爽。”
记者:穿西装打领带,去做清洁工,有这样的要求吗?
张龙祥:没人要求,可我不能丢企业的脸面。股份制公司,没有“大锅饭”可吃,干好干坏不一样,自己的命运直接同企业连在了一起,即使是份清洁工,也倍觉珍惜。珍惜,不光在劳动过程,还在劳动时的仪表仪容。只有珍惜,才觉价值。
没有“4050”做不了的
岁岁中秋,年年赏月,唯独今年,唐荣春是在自家的阳台上,在三室两厅的新居里。
下岗后的唐荣春干过三百六十行。当电子商务闯入视线,“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他,买来台组装电脑,捧起本“入门”书,昏天黑地。终于有了第一宗成功的“电子商务”,那是两桶花生油。买主远在闵行,他转了几趟车给人送货,不赚还倒贴,乐意。他当然知道网上购物以年轻人为主,怀着试试看的心情,他将一台几十元当废品收来又捣腾着修好的打印机,挂到易趣网上竞卖。没曾想,开价100元,成交420元!一个多月后,唐荣春在易趣网上的“打印机专卖店”开张了。
卖的虽是二手货,服务不含糊,唐荣春很快被评为深受网民欢迎的“三星”店。“通常我一月能卖十几台,收入最低时也有五六千元。”网上生意越做越大,一室户的老房子装不下他的客户。于是,有了这套120多平方米的新居,于是,有了平生第一次“阳台上的中秋”。
记者:只有技校文凭的你,怎么敢去闯荡“电子商务”?
唐荣春:似乎有种“共识”,下岗工人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简单劳动。事实上,“4050”有着独到的优势,冷静、历练、肯吃苦,只要敢学敢闯,我敢说:没有“4050”做不了的!
明月只相似,人生无穷已。当这一轮满弓又一次洒出清辉万里,一种全新的择业观念,正在改变着大社会,书写着大人生。
举杯邀月,我们从心底,深深地祝福,祝福我们相识未识的兄弟姐妹……
真的不怕了
瞿红英直到晚上7点才进家门。一大家人,一大桌菜。
“几十爿店呢,过节更不敢马虎。”红英歉意地说着。有点风风火火。
这是她下岗后的第6个中秋。6年前,走出厂门只觉外面世界大得晃眼,瞿红英害怕呀―――
一怕没工作。丈夫先她一年下岗,下有一个孩子,上有三个老人。“真的!我一连四个晚上没睡着。”
二怕难为情。战战兢兢地,红英接受了别人给介绍的下岗后第一份工作―――卖酱油。第一次上街摆摊,面红耳赤。
红英至今记得站在人家商店屋檐下的那第一声喊:“淘大酱油,2块7角!”这声喊,喊出了她把握自己命运的“职业宣言”。
本份的红英,牢记着一点:事在人为。从“淘大”卖酱油到“达能”业务员,风风雨雨、没日没夜就不说了,就说最近的这次吧,一同事因货架位置与某商场经理积了怨。和气生财,红英一连两个月,天天上门去,天天去道歉,终于感动得那位经理冰释前嫌。
如今,她已是中法合资达能公司正式员工,月薪逾两千元。如今,她负责着宝山区九十多家超市的日常供货。
记者:你现在还“怕”吗?
瞿红英:刚下岗时的“怕”,是惧怕就业风险,说到底是让“大锅饭”惯的。说白了,恰恰是过去那种毫无风险的“终身制”就职观念,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和个人命运曾经承受了太大的风险。现在我真的不怕了,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肯干还怕没机会?任何事只要认真,就能做好。能做好还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