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形成新格局
来自上海市委组织部的统计显示,全市2498个社团中,到去年底已经有961个建立了党组织,确定党建联络员的有960多个,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达到80.5%。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表明,以“一手抓上层,形成合力;一手抓基层,形成活力”的思想为指导,上海基层党建在大胆探索、创造新方法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格局,并逐步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
上海基层党建的成果,集中地表现在国有企业党建、社区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社团党建工作,适应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努力探索新的体制和机制,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适应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本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按照竞争择优、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改革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机制;按照“双向进入、交叉兼职”的思路,积极构建了企业党组织领导机构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的领导体制。一批多元投资的企业以“发展是第一要务”为主题,积极寻求和探索实现党组织政治领导的途径和方法,既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又促进了多元投资企业的有序发展。一些破产、困难企业的党组织围绕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关心下岗职工生活开展党的活动,努力减少和化解了不稳定因素,真正做到了党建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
适应上海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和“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本市在加强社区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社区党建新路子,组建了一大批整合社区资源、服务社区群众的载体,并由此构筑起一大批联系群众的“精神纽带”。其中,方便市民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求助中心,已在全市普遍建立,而社区决策听证会、社区矛盾协调会和政务评议会等新的工作载体,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进而增强了地区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而出现的大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给党建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近年来,本市各区按照“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要体现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要求,在新经济组织中大力开展消除党的组织建设空白点、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工作有效性的工作。据统计,通过建立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和组建工青妇组织等方式,本市目前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覆盖面已经达到81.75%。很多单位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适合“两新”组织特点的党建工作机制,如普陀区长征镇形成的由政府职能部门、工会和业主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使党的工作获得了有效的载体和依托。
据悉,本市自1998年至2001年共发展党员116325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63.8%,大学以上学历的占48%以上,年轻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使党员队伍的结构得到了改善。而党代表常任制、“双推直选”等一系列新举措在基层的探索和推广,也使基层的党内民主不断扩大,从而增强了党员队伍的活力。
基层党建工作勇于迎接挑战,敢于破解难题,使本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载体不断出现,既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又使上海的改革、发展、稳定有了基础保证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