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要过三道槛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97

  遥望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路程,有三大问题受到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资本账户可兑换、离岸金融中心建设、银行系统的改革。它们被视为“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征程中必过的三道槛”。
  
资本账户可兑换―――越早启动越有利
  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快人快语地说:大家都知道,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是绕不过去的一道槛。作为央行的官员,吴晓灵此话的权威性不言自明。令人高兴的是,据吴晓灵透露,有关部门正在考虑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政策设计,其原则是:在兼顾国家金融安全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动资本账户可兑换。
  借鉴经合组织国家推进资本账户可兑换的经验,复旦大学教授姜波克得出了一个结论:越晚启动资本账户可兑换进程,实现可兑换的过渡时间就越短,经济越容易出现震荡。姜波克认为,资本账户可兑换并不等于放弃对资本账户的任何管制。对于一国而言,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条件可以概括为国际收支平衡在结构上的可持续性。他指出,与资本账户可兑换相伴而来的投机风险主要发生在三个环节:投机者能同时进入我国的外汇市场和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汇率高估是投机攻击的主要时机;股市泡沫有助于投机攻击的成功。针对这三个环节做好防范,可以有效控制风险。
  
离岸金融市场―――隔离风险、连接国际
  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的人民币账户还不能自由兑换,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呢?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洪葭管认为,应在浦东新区建立隔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这一市场既不是伦敦、香港那样的“内外混合型”,也不是开曼、巴哈马那样单纯的“避税型”,而是像纽约、东京、新加坡那样的“内外分离型”,要严格划分两种账户,即离岸银行业账户和境内账户,离岸银行业账户上的交易限于这些银行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只能吸收定期存款,并用于境外。他认为,离岸金融市场的成功建立将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前奏和组成部分。
  上国投公司的金志认为,根据上海的现实环境,在严格控制内外分离的基础上,可以试行有条件的适度渗透。在货币市场上首先建立中国欧洲货币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发行的股票和中国发行的外资股票一起建立单独离岸证券交易市场;在法制和监管上,借鉴新加坡的相关经验。
  
银行系统改革―――要从产权开刀
  安全和效率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两大永恒的主题,这就不得不提目前的银行系统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指出,今后几年,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增设机构,而是促进机构重组更新,更新重点是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谢平认为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革,明确由财政部代表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行使所有者职责;在此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银行;要促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逐年降低2-3个百分点。
  中南财大教授朱新蓉认为,金融环境建设与当前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在这种改革中,势必会与多种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发生冲突,如果继续维持这些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的非效率的均衡,金融不良资产的快速积聚最终会以爆发危机的形式打破均衡。朱新蓉认为,金融环境建设和银行系统的改革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形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