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构筑社会救助“安全网”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45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初步构建了以生活、医疗救助为主,助学、住房解困为辅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救济为主、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作为现代社会反贫困、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推进,为困难群体构筑起一道“安全网”,使各类困难人群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维护了困难群体的生存权益。
  20世纪90年代,随着就业市场化与失业保险的接轨,医疗保险改革的实行,城镇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上海社会救助的领域不断扩展,任务也相应繁重。从制度层面对社会救助工作予以规范,已刻不容缓。
  1993年,上海率先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6年,上海又在全国率先颁布省市级社会救助政府规章―――《上海市社会救助办法》;1997年,按照市委书记黄菊对社会救助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要求,上海开始探索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行机制;第二年,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所。到1999年10月,市政府宣布改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由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的模式,将原来由企业承担的职工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纳入到统一的政府救助范围,在制度上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全社会覆盖。一张为困难群众遮风挡雨、排忧解难的社会救助“安全网”得以构筑。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海的社会救助“安全网”也不断扩容。一项项利民举措的实施,为困难群体送来了汩汩暖流。1998年,房屋租金减免制度出台;1999年,对中小学生实行规范的学杂费减免和助学金制度正式实施;医保制度改革后,本市又及时推出了与之配套的大病重病医疗救助制度,对患尿毒症、精神病、恶性肿瘤等大病重病的低收入家庭成员实行医疗救助。
  为真正落实对困难群体的生活救助,上海还将社会救助的重心下移到社区。遍布全市各个街道、乡镇的264个社会救助管理所,去年初步实现了救助信息网上传递,为救助款物“一个口子”向下发放和困难对象“一个口子”申请救助的规范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避免了救助对象的遗漏和重复。社会救助所工作人员、居委会兼职救助协理员、小区里的救助帮困信息员,走街串巷,把党和政府对困难家庭的关怀,播洒到了千家万户。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上海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共同编织社会救助的“安全网”。上海市儿童少年基金会通过组织多种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就募集资金32万多元,资助了448名困境儿童。市总工会在全市职工中倡导建立“个人花钱保太平,工会聚小钱办大事”的大互助格局。“在职职工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和“退休人员住院医疗互助保障”三大保障计划,为患病的困难职工构筑起又一道安全防线。全市各区县也都建立起各类帮困基金,用于助学、助医等各类救助帮困。农村扶贫基金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筹集到的基金总额超亿元。
  社会救助“安全网”的构筑,切实保障了上海各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目前,全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39.4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1万人,享受医疗救助的达3.5万人(次)。另据不完全统计,享受其他各类救助帮困的人员有100多万人(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