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乘坐更舒适换乘更便捷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95

  9月5日从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传出消息,由于采用了大量人性化的设计,从4号线(即明珠线二期)开始,上海的轨道交通将更突出乘坐的舒适和换乘的便捷。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目前轨道交通1、2号线内,夏天站厅层的温度是31摄氏度,站台层是29摄氏度,列车内是28摄氏度,随着人流的上升,这些温度数值也会直线上升,让人觉得闷热难当。按照全新的设计,4号线采用特殊的智能中央空调,在夏季,站厅层、站台层、列车内的温度将始终分别控制在30、28和27摄氏度,即使人流增加也不会直接影响温度的变化幅度,乘客会感到凉爽很多。
  这样的设计理念始终贯穿在当今上海轨道交通的布局和建设中。就拿4号线来讲,它是上海第一条环形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3.821公里沿线设置26座地上和地下车站,其中有11.512公里线路与现已运营的3号线(即明珠线一期)实行共线运营,两条线共用9座地上车站;而新建里程将达22.3公里,基本是地下隧道,新建17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
  从地上到地下,再从地下返回地上的方式,源自于一个市区客流量调查。原先4号线的设计没有与3号线共营部分,而是有一个单独的环形地下线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有关方面认为原规划中单独成环的4号线中西半环客流量并不集中,人
  们一旦想通过4号线前往3号线沿线地区时,是不能直接换乘的,有的甚至还要换乘地面公交线路。于是,基于换乘便捷的理念,3、4号线最终共营成环线,在大连路、董家渡两次过黄浦江,并把众多大型客流集散点一一纳入。这一人性化的举措,不但形成了上海轨道交通“十字加环”的关键格局,还一举节省资金65亿元人民币。
  4号线人性化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3号线是地上轨道交通,4号线为地下轨道交通,其中的衔接部分势必有一段从地下慢慢爬上或从地面慢慢驶下的高架,这段高架必须造,但无论造在哪里都不好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设计单位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顺着坡道建一个坡形公园,有“山”有水有绿地和大树,既隐藏了高架解决了噪音问题,又为市中心添了一片绿。这样一来,从3号线宝山路地上站向4号线溧阳路地下站驶入部分,就基于原先海伦路上的儿童公园,规划建造一块大型的漂亮绿地,一次性解决了问题。
  让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更为便捷、乘坐更为舒适,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据透露,到2007年底,上海9条共28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将全面完成,形成“十字加环、多向辐射”、与黄浦江平行的“川”字形、连接“两场两站”的市区全覆盖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届时,上海人出门搭乘各种交通工具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选择轨道交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