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交大:年轻学术梯队挑起大梁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2

  日前,年轻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邓子新和周秀芬教授有三篇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分别被三个国际上微生物和细菌学领域最高级别的杂志录用。他们是交大近年来在校内“挑大梁”的年轻人之一。交大始终坚持大胆使用中青年骨干,并在使用中培养年轻人,目前学校的各个学科除了已有的17名院士外,已经形成了一个年轻的高水平的学术梯队。
  目前,上海交大已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首席科学家一人和国家“十五”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5人,而他们上岗时的平均年龄为40岁,最年轻的仅32岁。另外还有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的人选。这些中青年骨干已成为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和学术杂志的负责人或编委,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
  青年人才的成长始于交大在人才高地的建设中始终倡导老带新、老扶新、老让新,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到教学科研一线。长江特聘教授张文军在实验室做研究时崭露头角,他的导师余松煜教授主动让贤并担任副手。张文军先后担任了研究所所长和国家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项目总体组组长,带领科研人员为成功研制出世界第四套、我国第一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作出了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二代和第三代高清晰度电视样机系统,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视频解码芯片的系统设计与验证等。材料学院吴毅雄教授上任后不久,就领导其焊接所承担了“别克轿车液力变矩器焊接系统”的大型课题,解决了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零部件的焊接问题,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青年人才高地的建立,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基地的建设,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交大生命学科底子薄、基础弱。但是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重点青年人才的培养,使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是2000年新建的一个交叉学科平台,中心主任由年轻的引进学者贺林担任。这位年轻的教授在其实验室建立起了世界最具有规模的神经精神疾病样品库,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带领研究人员揭开了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第一例孟德尔显性遗传病的A1型短指(趾)基因之谜。如今,实验室已经建起了7个和国际接轨的开放式研究室,形成了一支由3位长江特聘教授、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一些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组成的交叉学科研究群体,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青年人才高地的形成,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往,加强了学校之间的国际合作。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倪军博士受聘为交大的长江讲座学者后,不仅带来了世界研究领域前沿的知识,还和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们共同努力,引进密歇根大学的教学经验,两校共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建立了一整套的按一流大学进行办学的理念、计划和运行模式,探索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机制,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又有一批年轻的学者得到了成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