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沪台农业互补性凸现,两地合作前景广阔。6日举行的沪台农业合作研讨会传出信息:到去年底为止,上海累计引进台商农业投资项目79个,合同吸引资金超过8300万美元。今年一季度,落户上海的台商农业项目8个,合同吸引资金2100万美元,单个项目投资额呈现放大态势。
我国台湾地少人多,资源有限,市场狭校在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激烈竞争中,不少台湾农业企业纷纷寻找岛外发展机会,而处于转型中的上海农业迫切需要“借力发力”。年初曾去台湾考察的市农委高级经济师李华欣认为,沪台农业合作领域很多。致力于种子的研究开发,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创新力,是台湾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一条重要经验。台糖集团曾是台湾最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七十年代开始经营转型,把野生蝴蝶兰作为开发目标,创新人工苗培育技术,至今已建有11个研究生产基地,年产数百万株蝴蝶兰苗。这次研讨会上的一个话题,就是加强两地农业技术交流,共同发展种源农业。
目前,上海农业进入战略性调整新阶段,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渐露端倪。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台大教授刘富善的观点给人启发。他认为,台湾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各乡镇农会组织不仅有经济实力,而且以产品类别为基础,将几十位农民组成自主式产销队,有利畅通信息、传播技术、融资贷款。台湾农业几十年来平稳发展,并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精致农业转型,农会组织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注意分类指导,台湾的做法对上海具有启发性。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各类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二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各类农园,三是众多的农户产销班和生产合作社。个体农户的生产经营都与这些模式相关联,虽然一般农户经营规模不大,但通过产销有机结合,就具有规模经营的优势。
研讨会将推动沪台农业在生产、加工、贸易、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全面合作,达到优势互补,更好地共同应对加入WTO挑战―――上海市农学会副会长潘迎捷的这一观点,赢得了两地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