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年间"之二:信息化进入寻常上海市民家
在近日举行的《阔步迈进新世纪--上海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展》上,有一个展台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那是一个智能化家庭的模拟演示:宽带接入、远程遥控、门禁系统……一幅信息时代的家居生活图景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这一切仅仅是在模拟演示中才有的吗?不然,其实近几年来,信息化已以迅猛的速度进入了上海普通市民的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上海老百姓正感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惠泽。
印象从“卡”开始
上海市民对信息化最先的印象也许是从两张小小的IC卡开始的。一张是社会保障卡,该卡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医保、公积金管理等五大部门,能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公积金贷款申领等个人相关事务。有了这张卡,老百姓办事方便了,也快捷多了。目前,全市社保卡申领人数已达670万人,其中医保对象申领人数达到600万人,全市已有550余万人可持社保卡就医结算。
另一张卡,更是市民每天都用得着,那就是上海公共交通卡。持有了这张卡,乘坐各类交通工具时,只要“潇洒刷卡”就能通行,免去了买票、投币、找零等环节,给乘客带来了大大的便捷。现今,这张交通“一卡通”已在公交、地铁、出租、轮渡和货运五大交通行业中250条公交线路的6000多辆公交车、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轻轨明珠线所有站点、32000多辆出租车、8个轮渡收费口开通使用。该卡的发行数已达到了210万张,坐车刷公共交通卡对上海市民来说已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了。
通讯生活进入“宽带时代”
这些年来,上网、打移动电话、看有线电视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业也因此红红火火,热得发烫。上网冲浪的方式,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已是“改朝换代”了几次,从MODEM拨号上网到ISDN,直至今天的宽带上网。到去年底,上海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310万户,宽带接入已达12.5万户。
目前,传统的住宅电话普及率达97.7%,全市电话用户共计616万户。然而,作为通讯家族新秀的移动电话则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其用户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了626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320万户,有线电视的双向改造已累计完成了140万户。可以这样说,上海市民的通讯生活也正进入了“宽带时代”。
电子政务进入了社区
2002年1月1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正式对外运行,市民们要去各政府部门办事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一网通百家”,老百姓从电子政务中获益良多。在此基础上,电子政务还进入了社区。在上海卢湾区五里桥和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街道工作更透明,操作更规范,流程更简单。而社区的居民也方便、快捷地获取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信息和服务。居民到街道去办事,由于街道各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这样就简化了程序,一个失业人员办理劳动手册,原来最多需要跑6次,现在只要2次就能搞定。在社区中建有街道公共信息平台,能够进行政务公开,构建政府、居民、企业之间的桥梁,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服务预约、网上订购商品和药品等功能。
在过去的五年中,上海信息产业平均每年增长24%,其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1%。而在今后五年中,根据中共上海市委确定的奋斗目标,信息化的进程将被加快推进,并在上海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相信到那时,上海的老百姓会从中享受到更为舒适的“数字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