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年间"之三:上海,更加国际化了
在中共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黄菊同志在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上海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建设步伐”,确实,回首市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可以说,上海时时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进,并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上海,时刻与世界交流
开放的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国际化大都市,时刻应与世界沟通与交流。五年中,几次重大国际多边活动相继在沪成功举行,大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1999年9月27日至9月29日,财富全球论坛在上海举行,300多位世界知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层人士参加了本次论坛;2001年10月20日至10月21日,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共商亚太地区合作发展大计;2002年5月8日至5月10日,亚洲银行第35届理事会年会在上海举行,3000多位中外来宾与会,江泽民主席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除了重大国际活动外,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性会展也不断增多。仅去年一年,上海共举办了国际性会展278场,成交额逾550亿元。
据了解,到2001年底,上海已与43个国家的51个城市结成了友好城市或建立了长期友好交流关系。近几年上海举办的国际性艺术节、电视节、电影节、旅游节、花卉节等文化活动多达上百个。
对外贸易金融迈出新步伐
为了实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经济的对外开放显得格外重要,五年来,上海对外贸易金融迈出了新步伐。
在对外贸易方面,上海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降低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1998-200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855.56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5.2%,比1993-1997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提高4.7个百分点。2001年,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占到近五分之一;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51.4%,比1997年提高23.4个百分点。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国际资本纷纷流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到2001年底,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95个。通用汽车、华虹微电子、浦东不锈钢、中芯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先后落户申城。利用外资领域从以工业为主拓展到金融、商贸、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1998-2001年,全市累计合同金额237.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2.37亿美元。
此外,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也逐步扩大,落户上海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断增加。在沪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数已由1997年的51家增加到2001年的69家,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已有24家。有24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
上海人成为“国际人”
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最终还是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升。五年来,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我们看到上海人的文明程度有了可喜的进步,上海人越发变得彬彬有礼了。这是在一些小事中得到了验证: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多了,抢占座位的少了;在大街上,遵守交通规则的多了,闯红灯的少了;在银行、机场售票窗口等场所,顾客在“一米线”处排队等候的场面多了,有意或无意偷窥他人隐私的少了;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徐家汇广场上上万只桔子组合而成的景观图虽然无人看管,但七天长假过后,一只桔子也不少……从这点点滴滴中,人们看到了一种变化,一种不知不觉间的进步。
五年中,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性的会议、展览等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举不胜举,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上海人的眼界,令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成为“国际人”。回首走过的五年,可以发现上海市民越趋成熟,他们所营造出的氛围,已经与国际化大都市越来越相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