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农科院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93

  遵照黄菊书记“立足上海,辐射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的指示,上海市农科院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加大科技兴农的指挥力度,增强辐射全国的服务广度,推进成果组装配套和专业人才的整合联动,为写好上海农业科技服务全国的大文章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以项目为抓手,以建立技术示范基地为切入点,构筑上海农业科技在全国农业生产大范围的联系网络。为加强对科技兴农工作的领导,市农科院成立了由院长挂帅和各所所长参加的科技兴农领导小组,实行部门的联动,共同决策工作计划。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同时确定以实施项目为抓手,以技术示范基地为主体来扩大科技转化和应用。
  通过对全院科技成果和在研项目的梳理、配套组装,确定专业人才的整合联动,针对全国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地建立技术示范基地。据统计,目前在苏、浙、皖、赣、鲁、豫、滇、新、闽、渝、甘、辽等12个省建立了技术示范基地42个,签订技术服务协议100多个,帮助建立各种研究中心9个,包括与山东省上市公司建立的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和与湖州市质检局共建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分中心。每年委派数十批科技人员分赴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共授课120余次,培训人员近万人,发放各种技术资料2万余份。
  市农科院还与江苏、浙江两省农科院组成三省市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通过优势互补,实行科技成果、人才资源共享,建立三省市农科院科技成果库,有400个项目;专业技术人才库,有300名科技人员;共同建立大型综合性示范基地11个。各方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去年派出科技人员25批次分赴各地,进行了上海农业科技与上海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已初步形成了上海市农业科技与这些地区的长期联系网络。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已逐步向自然生态领域拓展。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受自然生态条件的限制,但行政区域的划分又束缚了成果的物尽其用。通过有选择的基地示范和成果组装配套,多专业的联动,加快了市农科院科技成果在自然生态领域范围内的转化。
  如双低油菜“沪油”品种系列,在江、浙、皖等地的示范应用,其产量、抗性和出油率明显高于当地品种,目前已推广400万亩以上,并先后通过浙江、江苏两省的新品种审定,成为当地推广品种之一。安徽省和一些县种子公司也多次要求转让在该省的繁种和销售总代理权。“申优一号”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在江苏吴江县示范生产,产量高出地方主栽品种三成左右,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近1000公斤。
  “沪香”系列香菇新品种,通过在浙江、福建、山东、河南、辽宁等20多个山区县市示范生产,已成为我国出口优质鲜菇的主要品种之一,年栽培量1亿袋以上。仅据金华、丽水两地统计,年创汇1500万美元,农民增收达6000万元。浙江中部的磐安县,是市农科院最早的香菇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科技人员长期技术指导和示范,并结合林业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现已成为国内鲜香菇出口的最大基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和“国家自然生态示范县”称号。仅香菇一业,平均为全县20万人每人增收400元以上。
  “早生新水”梨新品种,其品质优良,成熟期早。在重庆市璧山县试种示范后,其成熟期提前至6月下旬,为国内成熟期最早的砂梨品种,被当地批准为首选推广品种。目前面积达5万亩以上,与原有品种相比,亩纯收入可增加500-600元,当地果农每年增收数千万元。甜瓜新品种“金辉一号”、网纹甜瓜新品种“春丽”,在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南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后,其品质优良,远售广州和深圳地区,每公斤售价达10元之多,去年内已发展到三千亩,亩产值万元以上,是当地平均亩产值的10倍。在安远县已跻入与脐橙并驾齐驱的金牌产品,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长江三角洲雨水过多,地下水位高,很多优良葡萄品种的优质特点不能完全表现。市农科院选用华东地区野生葡萄品种杂交育成葡萄新品种“华佳八号”等,其根系发达,生长势强,嫁接优良,被江苏、浙江两省的许多现代农业园区广泛应用。其苗木已成为最畅销品种之一。
  市农科院还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三峡水电工程建设,先后在新疆进行“七彩山鸡”生产示范,在云南进行太湖猪改良地方猪种开发,均取得良好效果。在重庆万洲地区实施三峡库区移民发展生产计划,由上海引入的草莓、金瓜、优质小南瓜已开花结果。在云南、甘肃等地,开展菜用、鲜食、加工等各类玉米新品种生产示范和杂交制种技术指导,仅甘肃年制种爆玉米花新品种效益就达500万元。在内蒙古,与上海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采用技术加资金入股方式,建立了畜禽防病疫苗生产企业。
  据统计,上海市农科院的新品种输出已达80多个,新技术输出近30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