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由上海率先提出的“大通关”已经从概念转化成现实。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上海口岸一般进口货物通关提、发货时间,海运已由2年前的96小时缩至48小时,空运由72小时缩至14小时;而出口货物的海运和空运提、发货时间,已分别压缩至24小时和12小时。借着“大通关”优势,上海口岸服务全国的能力大为提高。
“大通关”是上海按“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重要一环。据了解,上海通关过程曾一度耗时长、手续复杂、成本高。市政府深入调研后发现,影响口岸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通关模式的落后,其表现:一是“橄榄型”,即只有在货物到达后才能办理各种手续;二是“串联式”,只有在前道手续办好后才能办后道手续;三是“多站式”,企业必须分别到各相关部门办理手续。
2000年6月,上海开始启动“大通关”试点,核心是改革通关模式。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从去年11月1日起,上海海关对所有进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发行”的通关新模式。
即货物舱单实现提前传输,变“橄榄型”为“哑铃型”,大大缩短货物滞留时间;同时依靠电子化支撑,变“串联式”为“并联式”,减少企业等候时间;各有关部门合署办公,变“多站式”为“一站式”,一次申报就可完成所有手续,通关速度大大加快。
外高桥保税区和松江出口加工区是实施“大通关”工程最早的两个“范本”。经过三次“提速”,外高桥保税区内49家试点企业的通关时间,从过去2―3天缩短到目前的6小时;而松江出口加工区更缩短到了4小时。对此,就连一些非常挑剔的外商也不得不承认:上海的通关速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大通关”直接受益者是企业。据富士施乐公司反映,该公司的仓储较以前下降了10%,客户满意度从73%提高到92%;IBM公司说,通关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成本降低了20%以上,去年IBM在上海新增投资3亿美元。
上海口岸是我国最大的口岸,去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205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一半是来自兄弟省市的商品。率先实施“大通关”,为上海进一步提高服务全国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