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跨世纪五年发展纪实之二
1997年―2002年,跨世纪的5年。
5年中,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5年中,全球经济经历了一次衰退。
5年中,上海却每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态势,创造了跨世纪的辉煌。
鲜明的反差背后,凝聚着上海坚持发展、加快发展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这些探索和努力真实地记录了上海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过程,它们所留下的启示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发展要有新思路
1997年12月,在市七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明确要求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特大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满意的答卷。”
5年的实践已经为这段话写下了最好的注解。回首这辉煌的5年,我们对发展这个主题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发展,一定要有奋发有为、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市七次党代会召开时,亚洲金融危机已席卷东南亚各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不可能独善其身。1997年,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仅2.6%,合同利用外资金额比上年下降了17%。面对严峻的形势,上海没有丝毫退缩和畏难。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深入调研之后,迅速推出一连串应对之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着力启动居住型消费;发挥地方财税政策的作用,努力增加出口;加速推进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这些积极主动的举措,使上海在最为困难的1998年、1999年仍交出了经济增长10.1%和10.2%的出色答卷。
发展,对上海来说,特别要体现领先一步、脱开一步的意识。五年来,上海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的最后三年,目标是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围绕这一目标,一系列先行之举齐头并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同步展开;积极探索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市场运行机制,将竞争机制逐渐引入社会和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第二个阶段是新世纪开局的前两年。上海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以及自身在全国战略中所处的位置,目标锁定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一大批着眼于“四个中心”建设的重大项目―――如信息港、航空港、航运港、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等次第启动,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向世界级看齐,政府职能也加速转变……领先一步,为上海打开了快速发展的新空间,并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中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发展,还必须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大型城市,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该如何发展?为此,上海作了不懈的探索。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政府分级管理体制,是上海改进特大型城市管理的一种探索;以社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上海结合自身特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一个创新;而在世纪之交提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主线,充分挖掘上海在综合优势上的巨大潜力,同样鲜明地刻上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印痕”……走在“三特”之路上,上海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剑
改革要有新举措
市七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上海坚持发展的5年,也是改革不断深化的5年。改革和发展,互推互动,铸就了上海跨世纪的辉煌。
改革,关键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锐意开拓,新招迭出。上海城市建设的海量资金来源在许多人眼里一直是个谜。而这个谜底揭开以后其实并不复杂―――靠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靠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在尝试了举债建设和大规模土地批租后,到九十年代后期,上海又另辟蹊径,以资产运作为重点,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对有收费机制、收益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全交给社会投资者投资;对虽有收费机制,但效益难以做到平衡的基础项目,通过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规范有序地投入;政府投资收缩集中到非竞争性公益类项目上。政策、思路的杠杆撬动了社会资金这块“大石头”,一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崭新格局已经形成。在1998―2001年间,上海筹措到近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源头活水正是开拓性的思维。像这样闪耀着创新光芒的改革举措,在过去5年中还有很多,改革已经触及到越来越深的层面、越来越广的领域,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等等。深化改革搭就了上海加快发展的平台。
任何改革新举措的真正落实,都离不开实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这一根本条件。而操作性,则来自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辩证把握―――战略上按改革、发展、稳定布局,战术上按稳定、发展、改革操作,努力做到改革方向坚定,积极进取,改革步子稳妥,因势利导。上海推进就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就是讲求可操作性的一个范例。整个改革过程可谓一环扣一环。为了实现向劳动力市场体制转轨的目标,本市精心设计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协保等一系列过渡政策;而为了完成“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本市又渐次推出了自由职业者可自主缴纳社会保险费、失业者到达退休年龄可领取养老金等办法,改革之路每一步都务求稳舰可操作,走踏实一步,再走下一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出台同样经历了反复测算和多方试点,寻找到社会承受能力和改革力度的最佳平衡点。讲究可操作性的策略,为上海坚持发展、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开放要有新局面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其开放度往往呈正相关。经过跨世纪的5年,上海已初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力争求得先发效应。“九五”后期,外资流入我国的势头开始减缓,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何争取新的突破?回答是:在扩大开放中谋求主动。循着这一思路,上海适时实施了浦东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战略,以此为龙头,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开放―――开放领域从以工业为主拓展到金融、商贸、基础设施、农业、租赁等各个领域,合资学校、合资医院、合资电影院等在这个时期纷纷出现;开放的形式日趋多样,外资从过去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开始向并购国内企业甚至间接控股上市等方向演变;以花旗银行在沪率先开展个人外汇业务,微软、惠普、通用电气等纷纷在沪设立全球技术中心为标志,表明上海在开放的深度上也有了更大的进展……这些先行一步的开放,令上海的“底气”更足,眼界更宽,发展的步子也因此更快。
对内开放,立足服务全国、融入全国,与兄弟省市实现“共赢”。黄菊同志曾对上海的发展提出“三个转变”―――经济要素由“留”到“流”、城市建设由“内”到“外”、人才流动由“刚性”到“柔性”。这“三个转变”均指向同一层意思―――上海只有在为全国服务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大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上海在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上迈出了一连串坚实的步伐―――《24条》政策引来国内凤凰栖息浦江两岸;以资产为纽带谱写新型的东西联动篇章,迄今上海已在兄弟省市投资了4400多家企业;编织高速公路网,与长江三角洲紧密地联为一体;积极推进“大通关”工程,使上海口岸更好地为全国各省市发展对外贸易服务……对内对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为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当前的上海,正在全力推进WTO框架内更高水平的开放。站在对内对外两个辐射扇面的交叉点上,上海必能以更大的开放换来更快的发展。这已经被过去所证明,也必将为未来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