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向世界级企业跨越
30年前,沪杭公路金山杭州湾段以南,还是一片芦苇荡。1972年,一座现代化的石化城开始在昔日芦苇荡里崛起。30年来,上海石化经过前后三期建设,已经成为国内石化行业的“龙头企业”。日前,又有喜讯从杭州湾畔传来:总投资65亿元的上海石化四期工程已经全面建成并开始试生产。这套国内规模最大的乙烯装置,使上海石化的乙烯总产能接近90万吨,完成了向世界级石化企业跨越的出色的“四级跳”!
我们要踢赢“石化世界杯”
从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益平办公室的窗口望出去,整个石化城尽收眼底。上海石化从1974年打下第一根桩,到1992年三期工程建成,实现了“三级跳”,成为我国最大的油、化、纤、塑综合的石油化工基地。但陆益平在公司的干部会议上说:世界石化市场已经取消了“甲A比赛”,你说自己是“甲A冠军”有什么意义?我们要踢“石化世界杯”!
2001年,中国走进了世贸组织的大门。根据关税递减原则,我国合成塑料的关税将由目前的16%逐年递减到2008年的6.5%,国外石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更低了。不仅如此,全球的石化巨头都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石化市场。我国对乙烯等石化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GDP的增长。今年,中国乙烯的需求量在1100万吨以上,而实际年产量大约为515万吨,缺口达50%。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公司要到中国建厂、建销售网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石化作出了实施四期工程的决策。
胜负决定在“开球”之前
2000年6月,石化四期工程开工建设,其核心是年产70万吨乙烯主体装置技术改造,以及新建年产20万吨聚丙烯项目、新建年产25万吨聚乙烯项目、6.6万吨的腈纶改造工程和热电总厂扩建工程。如此规模的工程,按世界上通常的建设速度,需要36个月的工期,但上海石化要求在两年内建成,实际上只用了22个月。按负责四期工程的副总经理张志良的说法,工期早一天结束,就意味着又省下了80万元资金。
陆益平说:原始投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施工周期长,施工成本就会提高,企业的设备折旧和企业的付息还贷压力都会加大,而这一切,都会在产品价格上体现出来。他说,国际竞争力要从“源头”抓起――就像两支球队的胜负,其实早在各自的训练场上已经定局。
为了降低投资成本,上海石化大胆创新。前三期工程,上海石化都是成套引进设备,不光是技术设计,就连设备购买也全部由外商代劳。四期工程中,上海石化首次将技术设计和设备采购分离,技术供应商只负责技术设计,设备由上海石化自行在网上公开招标采购,此举至少可以节约设备采购费用的20%。
大胆采用国产技术和设备,也使四期工程的成本大大降低。四期工程仅从国外引进部分技术专利,详细的设计均由国内承担。乙烯工程的核心装置――裂解气压缩机,如果从国外进口,一台的价格就高达800万美元,而使用国产设备仅1900万元人民币。为了确保国产设备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一流水平,他们还从国外一流的跨国公司聘请了技术权威,作为自己的雇员到国产设备的生产企业担当技术顾问。四期工程的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驱动汽轮机、冷箱等大型机组及关键设备,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全部国产化,乙烯主体装置的国产化率达87.27%。
胜利的“球队”实力最强
在四期工程实施前,上海石化乙烯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40万吨,为什么一定要提高到70万吨年生产能力?
陆益平说,赢的球队不是球员人数最多的球队,而是实力最强的球队。70万吨乙烯工程不仅是数量上的扩张,更是质量上的飞跃。乙烯装置的大型化、规模化已经成为今天世界石化行业的一种潮流,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装置已经达到了年产量110万吨。
四期工程的建成,大大增强了上海石化的国际竞争力:
70万吨乙烯主体装置改造完成,可使上海石化的技术经济指标大大提高,由过去的每吨乙烯生产综合能耗750公斤标油,下降到633公斤,新建装置部分下降到590公斤,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5万吨聚乙烯项目是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双峰聚乙烯装置,其产品强度比过去增强三分之一,是国内唯一可用作高压燃气管道的产品;
20万吨聚丙烯项目采用了由中石化自行研发成功的新一代双环管工艺技术,装置规模达世界级,其主要产品全部替代进口;
6.6万吨腈纶改造工程使其总产能、单线产能达到全国第一,腈纶总产能15万吨,占国内市场30%,跻身世界三甲,质量和差别化率达国际先进水平,腈纶的每吨生产成本可降低近一成。
四期工程的建成,使上海石化的乙烯总产能接近90万吨,聚烯烃生产能力达91万吨,腈纶生产能力达15万吨,从而使上海石化向具有千万吨级原油加工、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聚烯烃、百万吨合纤及合纤原料生产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石化企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个世界级的石化基地正在杭州湾畔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