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同济把人格培养纳入教育体系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53

  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提出,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应倡导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如同情、友谊、责任、勇气、毅力等,同时又要加强诚信、独立、创新、敬业、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这是现代人安身立命、待人处世、适应社会挑战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必须将人格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一年多来,同济大学正按照吴启迪校长提出的人格培养思路,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首先,他们在校报、学生刊物和“PPS”网上,就有关人格教育的内涵、方式进行征稿和讨论,同时召开不同类别的座谈会。有的单位部门还模拟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和学生代表一起进行“成才与做人”“成功的大学生活”等专题讨论。在该校广大学生逐步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学校理出十条作为同济大学进行人格培养教育的目标要求:1、爱国荣校的青春风貌;2、勇于担纲的责任意识;3、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4、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5、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6、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7、诚实守信的合作态度;8、会泽百家的宽广眼界;9、自强向上的进取风格;10、止于至善的人文理想。
  其次,他们把形成共识的同济大学人格培养教育目标要求,切实落实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家庭,使这一教育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如一位学生家长在给学校党委的信中写到:“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出色的道德成绩,‘人’字‘写’得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同济进行的人格培养和教育,使我们家长感到欣慰。”类似的家长来信,学校收到数十封,有的用人单位也来信表述类似心情。
  第三,充分运用体现同济人格培养目标要求的先进典型,把人格培养教育搞得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1998年7月,铁道建筑系学生陈瑞生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而英勇献身,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要为最多的人做最大的贡献”。在进行人格培养教育中,该校充分运用这一先进典型,如今陈瑞生日记中的这一句话,已成为不少同学的座右铭。正是通过弘扬具有人格魅力的先进典型,激励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锤炼人格。去年3月,经济与管理学院两名毕业的研究生响应党中央开发西部的号召,放弃上海丰厚待遇主动申请去贫困的甘肃定西县工作。临行前,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人格培养教育给自己很大启示,特别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和勇于担纲的责任意识’,正是这两条,激励自己走这条路。”
  经济与管理学院97级学生张婷2000年9月,被确诊患了淋巴癌。她十分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并且努力学习,不断上进。2000年12月14日,在病房里举行了党支部大会,她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婷患病后,学校承担了所有的医疗费用,师生们开展了捐款活动。在她生命最危险的时刻,吴启迪校长派人送去了亲笔信和慰问金,鼓励她做生活的强者,称赞她是“精神的富有者”。2001年3月29日,张婷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了。她母亲遵照她的遗愿,把社会各界和同济师生捐款的余额,悉数回捐给学校以帮助困难同学。又如通信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担心自己在一、二年级成绩不好而影响找工作。有的人劝他隐瞒这一时段的成绩。这时他想起在学校人格培养教育时,自己曾在“同济学生人格追求”的承诺书上签过字,其中有一条就是“诚实守信的合作态度”。在参加招聘会时,他主动地告诉用人单位,自己在低年级时成绩不好,甚至还有课程考试不及格,对方听后很受感动,最终被一家著名跨国公司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