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初显成效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93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是集科学研究、人才集聚与培养、科研基地建设为一体,在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批上海市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于2000年7月确定并投入建设。为实现通过三年建设,确立在自身领域内的学术优势地位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设目标,10个“重中之重”学科积极开展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及研究基地建设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集聚培育优秀人才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优秀人才的集聚和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及其基地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学科建设,涌现一批国内著名、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梯队。
  一年多来,各学科采取积极措施,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使学科带头人在本学术领域有了较大发展,学科队伍的实力不断加强。一年中,10个学科引进“长江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优秀人才3名;同时有3人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另有3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指导的3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海洋地质”学科于去年初引进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原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郑洪波教授(36岁),又于去年7月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郑洪波教授的加盟使学科的古环境研究在海陆对比和结合上更加有机、全面。该学科“长江学者”翦知缗教授于去年7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桥梁工程”学科带头人项海帆院士在2001年3月当选为当前土木工程领域最高地位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主席,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担任该职务,标志着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国际地位的跃升。该学科范立础教授以其杰出的工作成绩于去年被增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还于去年引进了留日归国的38岁的“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孙利民教授,加强了学科在桥梁抗震及桥梁监测方向的研究实力,尤其加强了学科与国外学术界特别是与日本工程界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学科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钢铁冶金”学科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也成绩斐然。该学科青年学术骨干任忠鸣教授于去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学科还引进了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鲁雄刚博士和原北京科技大学年轻的博士导师瞿启杰教授(40岁)。
  另外,“医学基因组学”学科王铸钢教授荣获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长江学者”;“材料学”学科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教授,大大加强了学科的实力。
  二、开展高水平的科研,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各“重中之重”学科一方面开展了建设规划内的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同时又将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重大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年来,“重中之重”学科共获“973”子项目11项,经费2458.5万元;获“863”子项目1项,经费80万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4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
  “海洋地质”学科带头人汪品先院士争取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并担任首席科学家。项目于2000年10月正式启动,学科承担了该项目5项课题中的3个课题(2000万元)。一年中学科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合同经费约3154万元,年度内到款数608万元。汪品先院士为第二完成人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项目成果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马在田院士等教授参加的项目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该学科于去年举行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活动,如中国第三届大洋钻探学术会议有近120人参加,其中院士24人,国外专家48人等。这些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桥梁工程”学科一年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等主要科研项目合同经费已达1000多万元。该学科范立储林志兴教授主持的4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然地理学”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96项,获项目总经费1034万元。先后有2项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一年来,学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其中由该学科专家建议并具体组织,于去年11月召开的《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第147次香山学术讨论会,是我国河口海岸学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化学工程”学科积极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共获科研经费约2800万元,年度内已到款约2250万元。学科的2项研究成果分获2000年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材料学”学科在建设期间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于2000年底获得了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这将使学科的发展产生一个新的飞跃。学科4项重点项目研究获得较大进展,4个项目共建立校外中试及小试基地6个,并获专利1项。其中Lyocell国产化项目中100吨中试项目被教育部评为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去年6月其后续项目年产1000吨Lyocell纤维被批准为“十五”国家高新技术样板项目,获经费600万元,上海市将投入5000万元共同完成这一新项目。
  “药学”学科已立项在研新药达20多个,其中1个一类西药、2个二类中药为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学科的研究成果获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2项申请了国际专利。学科在成果转化上有较大的突破,完成了3个新药的转让,共获转让金额3220万元,其中一类抗肿瘤药与上海复康公司签订协议金额高达3000万元。
  “医学基因组学”学科由陈赛娟教授负责的“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成果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该学科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合作的有关基因技术的研究成果被国家科技部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陈竺等人的另两项基因研究的论文被国际权威杂志刊登,并被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国家科技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健康报评为“2000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其他,如“组织工程学”学科近期在种子细胞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和修复组织缺损实验研究、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构建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进展。“中药学”学科一年来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2项,其中“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秦艽、吴茱萸的质量标准已被中国药典2000版所采纳,并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个“重中之重”学科一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29篇。“医学基因组学”学科老一代专家王振义院士还于2000年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最佳被引征文奖”。
  一年来,各学科依据各自的优势和实力,积极承担各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分别从国家、上海市以及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获得配套资助约1.3亿元,形成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并将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科优势的聚集。
  三、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增强学科造血机能
  为了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提高学科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重中之重”学科把建设重点放在标志性实验楼,并按建设规划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学科的研究条件。目前已有1个学科的研究大楼建成启用;2个学科的新实验大楼已完成基建施工;3个学科的实验大楼建设进展顺利;“药学”学科和“中药学”学科,因学校合并及整体搬迁,建设了临时性实验楼。
  二医大“医学基因组学”学科的研究基地建设被纳入了瑞金医院的总体建设规划,目前该院的临床研究大楼已建成启用。在新建的科教大楼中,学科实验室面积从原来的400M2扩大到3600M2,基建经费全部由医院配套解决。学科规划使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1000万元购置10台大型仪器设备,其中6台已到位,经安装调试后投入使用,为学科的基因芯片等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
  各学科在加强实验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了资料中心的建设。如“海洋地质”及“钢铁冶金”学科分别建立了海洋地质图书分馆及“钢铁冶金与材料信息中心”,将全校所有与学科有关的图书资料、期刊杂志存放在中心,并将与上海图书馆等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10个“重中之重”学科,除由市教委投入5000万元基地建设专项经费(每学科500万元)外,各校均给予了不低于1:1的经费配套,并通过教育部支持、学校自筹等多渠道筹资对标志性实验楼的建设予以总计1亿多元的配套经费投入。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二医大“医学基因组学”学科已在疾病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享有重要学术地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内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医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上海市属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