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科技工作
同济大学科技工作遵循“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方针,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才、队伍、项目、基地和学科五位一体建设,使学校科技工作得以全面发展和整体效益提升。
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基础研究工作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为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科技政策和奖励政策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倾斜。二是抓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课题的组织申报,重点抓四个层面的基础性项目: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作用,稳定一批基础研究队伍,并注重校内外联合,注重学科交叉,注重让中青年人员当主角。四是加强项目过程和目标管理,重大、重点项目有专人跟踪,抓好阶段性成果的体现,使研究工作不断拓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措施有效组织和调动了广大教师申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积极性。2001年该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已获准各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422项(纵向项目),已到达学校经费1.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1.7%,其中获准“973”项目和课题10项;“863”项目15项,其中以万钢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电动汽车”已正式立项,预计科研经费8.8亿元;“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已获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准46项,经费818.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经费82.5万元。从上海市科委争取到55项课题,总经费1936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二、服务经济建设,拓展产学研合作
为了加强高校与企事业的合作,学校结合实际改革管理,对横向科研管理工作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措施,为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管理人员为教师做好服务工作,组织科研人员加强与企业、地区间业务联系,全面拓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横向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编制横向科研管理工作“操作手册”配发给教师;制定和完善科技项目分配政策,科研经费报销范围和购置设备的管理办法。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横向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横向科技经费合同签定的有1093项,合同总经费1.072亿元,同比增加147.9%。科研人员先后参加20多次有关盛市、地区大型科技洽谈会,与10多个盛市、地区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跟踪落实近1500万元的科研经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加快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主要科技指标
培养优秀青年科技队伍,是学校科技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积极把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为教师创造发展机会,多渠道向国家、省市申报各类人才培养基金作为重要工作之一。2001年该校组织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获准3人;申报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8人,获准4人;申报上海市曙光计划8人,获准4人;申报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30项,获准25项。通过各类人才培养基金的申报,加快了青年科技队伍的建设,为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打下了扎实的基矗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给科技工作发展带来了机遇,该校主要科技指标稳中有升。2001年学校科技总经费达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获教育部、上海市和铁道部科技进步奖共35项;申请专利43项,授权专利22项。该校教师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明显上升,其中材料学院李新贵研究员论文被SCI收录是被同行引用篇数最多的全国前10名作者之一。
四、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咨询
近年来,该校组织汇聚了一批专家积极申报国家、上海市的重大决策咨询项目,重点开展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决策咨询研究。2001年学校申报重大决策咨询项目9项,获准6项,这6个项目是:上海综合竞争力薄弱环节研究,上海培育跨国公司的对策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沿海大道建成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上海静态交通问题研究和上海发展民营金融的可行性研究。出版了《上海跨入新世纪的发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领导的关注,并给予充分肯定。目前,该校软科学研究工作已形成了一支交叉的、相对稳定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已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软科学研究工作已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