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在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与其相比,我国的饲养、监测等手段还比较落后,还需规范和改革。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促进郊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上海畜牧部门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我国加入WTO为契机,从今年1月1日开始,率先在规化猪场开展了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启动档案农业。
养猪场档案信息的内容包括猪场基本情况、年(月)出栏计划、兽药和饲料采购记录、繁育记录、疫病防疫记录、诊疗记录、生猪死亡记录、出栏销售记录、疫病检测记录以及药物残留监测记录等10个方面;养猪场必须落实专职信息员,负责对信息的采集、填报。有条件的养猪场直接输入档案信息系统,无条件的场先上报区(县)畜牧兽医站,由区(县)兽医站信息员帮助输入;该系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系统,直接了解各饲养场的生产、防疫、诊疗以及在饲养过程中的全部情况。
养猪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使猪场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大大提高了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效率。进一步完善了上海市的动物安全监管体系,提高了动物防疫水平,减少了猪场的发病率。同时提高了动物的产地检疫率,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抓好畜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规范了兽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生猪计划出栏的超前“归档”,可防范于未然,又可减轻生产者的损失。比如对生猪“瘦肉精”的残留检测,知道了哪家猪场将在何时出栏生猪,监测人员就可提前半个月前去抽查,发现问题即可禁止其上市,责令封场半月让生猪自净后再检;落实了食用农产品的质量跟踪制度,方便了畜牧主管部门和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档案”使得市场上“上海产”猪肉都有自己的“身份资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追溯其出问题的环节。一些超前信息可使农产品安检提前至上市之前。
推行“档案农业”是上海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通过信息透明化,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这是农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上海“档案农业”还将逐步从养猪场扩大到园艺场、奶牛场、养鸡场等,从源头上抓好畜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真正让市民吃上放心、安全的肉、禽、蛋、奶等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