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界关爱残疾人、涌动“特奥”热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到处生机盎然。
申城刚刚送别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又将伸展双臂,欢迎国际特奥委考察团的到来,展示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崭新形象。得知上海将申办2007年世界特奥会的市民们,更是激情洋溢:我们不仅需要“世博会”,也需要“特奥会”……
激荡在申城的“申特奥”热情,折射出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折射出上海人民对残疾人的爱心,折射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让残疾人自立
上海的52万残疾人,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心的重中之重。市领导多次提出,关心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海市残联理事长徐凤建感慨不已: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促进了上海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发展。
关心残疾人,首先要让他们就业,使他们自立。潍坊街道的肢残人薛春,如今在浦东新区国际贸易促进会工作。他感激地说:市政府制订的残疾人分散就业政策,使我不再被社会抛弃。三年前产生的“残疾人分散就业政策”,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按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随着这一硬指标的出台,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更宽、更广了,不仅能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一员,而且信心满怀地走进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仅去年一年,本市就分散安置了1964名残疾人,首次超过了福利工厂集中安置残疾人的比例。
与此同时,上海还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逐步走出了一条多渠道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路子。为了帮助残疾人就业,市里开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电脑学习班、残疾人动画片制作班等,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技能。盲人吴晨获得按摩师上岗证书后,现已同几名盲人伙伴在社区里开了一家按摩院。
“有了工作,就拥有了生活的保障,也就拥有了希望!感谢政府给了我机会。”吴晨满心感激难以言表。 今年,本市将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对登记求职的无业残疾人,通过社会化的正规培训和拜师学艺等多种方法,增强其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力争残疾人就业数字高于往年。
为残疾人解忧
在上海的残疾人中,还有部分重度残疾人,没有就业能力。政府承担起保障他们生活的责任。
杨浦区的陈红伟,从小肢体残疾,又患有严重肺病,初中毕业后就失业在家。如今,他每月领取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社区还为其提供公益性服务。据介绍,目前,本市有13210名像陈红伟这样的重残无业残疾人,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养老补贴,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但是,全市约有7259户老年父母抚养重残子女型家庭,还存在种种困难。这些家庭父母亲年迈体弱多病,子女多为严重弱智、精神残疾或瘫痪在床。老人们几十年照顾重残子女,现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他们中80%的家庭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但他们还缺“劳动力”,老人们更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子女的生活和出路问题。
虽然在上海数百万户家庭中,7259户家庭只是寥寥少数,但他们的生活困难牵动了市领导的心:现代化的大都市关心困难群体不能有遗忘的角落,这是帮助一个人、安定一个家、造福全社会的大事。市领导要求以“政府与社会资助、志愿者服务和居家养老为主”的方式,对这些家庭进行帮助。经过试点,这一命名为“上海志愿者‘7259’帮老助残行动”的活动,本月起已在全市实施。
“帮老助残行动,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浦东北蔡镇的倪阿婆对政府和社会的援助充满了感激。倪阿婆年逾八旬,还要照顾不惑之年的痴呆儿子,实在太累了。于是,政府每月出资150元,为她家请来了志愿者胡长芬。胡长芬每天上门服务一小时,为她家打扫,为滞呆儿理发、刮胡子,使倪家换了模样。
细微处见真情,党和政府解除的不仅是部分重残子女家庭之忧,更体现了政府殚精竭虑为残疾人、为弱势群体解难的拳拳责任之心。
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作为一个正在以发达国家、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为参照系的大城市,上海不但要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更要搭建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大平台。这是上海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与健全人一样,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础。目前,全市已有40所特殊学校和131个设在普通学校的特教班,使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肢体残疾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入学率达100%。数百名残疾人还进入了普通高等院校和大中专学校。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电视大学和市残联创办的残疾人学院里,更多残疾人学生接受了艺术、英语、文秘与财务等大专学历教育。市残联还设立奖学金,给予考入全日制大学的残疾学生每年2000元的资助。徐凤建自豪地说:现在全市有100多名残疾大学生领取着这项奖励。“轮椅女孩”曹丹如今已是上海大学三年级学生。上大学,不仅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心愿,更增添了她面向未来的自信。
残疾人走进教室的同时,还频频出现在竞技场和文娱晚会上,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寻求与社会交流的机会。
上海很早就开展起残疾人体育运动,在全国最早开展特奥运动,目前的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从1986年开始,上海每隔3年举办一届综合性的特奥运动会,至今已举办了5届。1996年11月,上海成功地承办了首届亚太地区特奥运动会;2000年,成功举办了全国残运会;去年11月,上海又承办了亚太地区特奥乒乓球比赛。上海的残疾人运动员更以奋力拚搏的精神,出征国际上各种残疾人运动会,在比赛中揽金夺银,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涌现了王森、黄文涛等优秀运动员。谈及体育运动,盲人黄文涛这样说:在生理上,我看不见阳光;可我的心里却充满了阳光。我在运动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我在运动中实现了梦想。
如今,上海又高扬起“申特奥”大旗,以此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市“申办”工作办公室主任施德容对记者说,通过申办“特奥会”,可以推动全社会特奥运动的开展,让弱智人在运动中得到精神和意志上的突破,在运动中参与国际交流、了解世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残疾人期待着“特奥会”,正如上海残疾人画家楼梯云所说:“残运会不只是残疾人运动员的盛会,也是我们所有残疾人共同的春天,我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像春天一样灿烂。”
让我们都来关心残疾人,使残疾人的生命永远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