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日前不动声色地推进了四起行业资源大调配:撮合上海造纸行业与包装印刷行业联手,正式筹建上海包装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将投资在上海保温容器公司中的全部资产委托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管理;将投资在上海电光源公司中的全部资产委托上海照明灯具有限公司管理;将厨房设备的产品资源整合到上海室内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这样大的产业资源整合力度,用一位“老轻工”的话来说,是“史无前例”。
上述这些大动作,清晰地透露出上海轻工今年“管理年”的新思路。集团董事长张立平说,入世对轻工行业来说,总体上利大于弊,上海轻工在机遇面前要抢先行动,今年首先加强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实现现有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从而把调整抓到底,管理抓到位,发展抓到手。这意味着,在历经多年“一厂一策”、“一司一策”为主的调整之后,今年上海轻工将大力度地推进跨行业、跨公司的行业资源优化整合,使行业发展在入世背景下更具主动性和战略性。
首先,将优质资产集中到优势集团。上海轻工态度明确:向全国、全世界开放优质资源。去年轻工合资企业增资已占引进外资总额的50%,今年抓住入世带来的机遇,轻工优质资产将继续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结合。另一扇“门”也将在今年开得更大一些,现在已把上市公司中的两个“壳”让渡给两家著名的民营企业。
对那些不是主流产品、主导资源,或有些优势但没有能力投资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上海轻工通过摸清家底,推进转制搞活。按照企业的不同情况,轻工控股集团将下属企业分成三类,一类是产业关联度大的,通过放开后尽快让它长大;第二类是关联度不大的,放开后让它自己养得更好;第三类是不能养活自己的,坚决关掉。去年上海轻工改制涌现出冰雄机械电气、协昌霍宁机械、白猫专用化学品等一批科技型小企业,它们中有的个人或群体持股比例高达80%,有的年产值在成立当年就超过3500万元。在此基础上,轻工今年全年要改制、培育20家科技型小企业,逐步在业内形成有新机制、新体制、多元投资的新生创业群体。
对于结构调整中现实存在的历史问题,上海轻工计划通过资产整合,提高了资产变现率,优化了劳动力结构。到今年年底,上海轻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岗职工人均产品销售收入要力争达到18万元,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调整是轻工行业抓住入世机遇发出的强烈信号,更是一个新的产业风向标。经过多种形式的整合,预计到2005年,上海轻工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并形成“二、二、六”的产业格局,即信息、数码和核心部件、机电一体化两大产业板块分别形成100亿元以上的销售规模,分别占上海轻工销售总额的20%以上;都市型工业板块要形成300亿元的销售规模,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