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阳春三月,北京阳光灿烂。今天下午,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朱�F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回首“十五”开局辉煌成就,更觉明天春光无限。上海要按照《报告》的要求,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步伐,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规划科学有据目标切实可行
上海代表感慨万千: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5%……《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数据令人振奋,在世界经济形势总体趋缓的情况下,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更让我们对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充满信心。
陈铁迪代表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认真做好八方面的工作,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惠永正代表说,报告通篇贯彻了发展这条主线,体现了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政策。刘伦贤、郑健龄等代表认为,《报告》抓住了当前经济工作中的要害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报告讲问题不遮不掩,订规划科学有据,定目标切实可行。报告着重强调的扩大内需、农民增收、国企改革、勤俭建国等问题都是事关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措施可操作性很强。只要把这八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国经济必将再闯难关,获得更大的发展。
化机遇为现实,要有新思路
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下,必然面对种种挑战: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显然是个重要考验。另外,就业压力增大、国内股市波动等因素,也会对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但代表们坚信: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一些代表回忆起九十年代上海的发展历程,那时,上海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要比现在多得多,在全市人民的努力拼搏下,取得了辉煌。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扎实基础,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想“机遇”化为现实,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探索。徐匡迪、董浩林等代表指出,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已有一席之地,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陈铁迪代表说,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挑战,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的创新,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切实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朱开轩代表认为,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应用型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型机构改革,合力配置全社会的科研资源,国防科研和民用科研应统盘考虑,充分提高效益。王小谟等代表希望提高科技工作的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开发创造工作。万国森等代表呼吁政府各部门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更便利的融资手段,使民营企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更多的代表注意到报告的深刻内涵。张仲礼、胡炜、赵家镐等代表指出,“这份报告最重要的是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放在了第一位,把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放在八项工作第一项的首位,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群众欢迎这种永远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报告。很多代表仔细阅读《报告》后,都有这样的突出感受,《报告》通篇贯穿了一切为了人民这个主题,从提高居民购买力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经济结构调整到转变政府职能,每一个问题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字里行间凝聚着关心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信心和决心。”
《报告》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风建设”作了充分阐述。代表们在予以积极肯定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殷切希望。薛全荣、张兰生等代表说,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平等对待国内外的、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将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转变为强化对企业的指导上去。孙贵璋代表说,应要求各级干部树立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树立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改变当前存在的一些奢侈浪费、浮躁功利的作风。汤章城、石礼文等代表希望政府研究如何进一步公平合理地进行“二次分配”,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
蓝图已经绘就。代表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