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春节期间,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行动计划”20多个定点监测点的工作人员天天坚守岗位,2月15日透露的农产品抽检成绩令人满意:蔬菜合格率100%,水产品90%以上合格;8个指定道口的检查人员春节同样不休息,确保进沪猪肉每批都合格;春节前夕有关部门的抽检表明,市售大米合格率100%……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放心米、放心菜,“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成了市领导心中常想的一个词语,一张“食无忧”的“安全监管网”在本市已悄悄编织。
《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实施半年来,本市相继建立了质量标准、技术推广、质量检测、农产品认证、执法监督和质量安全信息六大管理体系。今年起,市政府列出专项资金,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网格化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生产基地实施退出机制。全市范围内的园艺场、养殖场和种养大户,都必须建立质量记录规程,记载农药、兽药、肥料、饲料以及疫病防治情况。市郊将按照产业布局设置区域兽医中心站,过去“一镇一站”的格局将得以改变。目前,本市已制定蔬菜、食用菌、稻米、水果、牛奶、禽肉、禽蛋等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16项。由国家质监总局和农业部在本市设立的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本市第一批蔬菜、瓜果、生猪、淡水鱼、豆制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把普及推广生产操作规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蔬菜种植方面,以降低农药用量和科学使用农药为重点,大力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植保新技术和低毒低效新农药。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和构建质量安全信息,是保证市民“食无忧”的重要环节。本市质监、工商、卫生、渔政、农林、畜牧等部门,对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展开了全方位的执法行动。长期以工业产品抽查为主的市质监局,去年对56类共计2207种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检,分别占全部抽检产品类别总数和产品总数的41.5%和45.8%,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高比例;市工商部门去年第四季度共清理农贸、粮食、肉类等批发市场2600多个(次),查获违法案件1100多件,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点400多个;市农委信息中心和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通过上海农业网,建立了农业标准化咨询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本市已初步形成了基地(企业)质量自检、中介机构委托检测和专业监测机构实施质量监测的三级检测网络,对蔬菜、粮油和水产品的市场检测覆盖率达到60%以上,肉类、豆制品的市场检测覆盖率超过30%。
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士2月15日称:让老百姓“食无忧”的监测网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广,“网眼”将越织越密,让有问题的食用农产品远离市民生活这一目标,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