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信息化蓝图“亮点”迭出
注入越来越精细的信息化“养料”,上海城市信息化“神经系统”将更发达,并整体提升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市信息办新鲜“出炉”2002年工作报告,其内容包括:加快建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市信息化固定投资将保持并力争超过去年235亿元;加快以集成电路、软件、数字电视产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发展;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内容全部上网,办事项目50%以上能够在线办理。打造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蓝图“亮点”迭出。
亮点一: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架设快车道
闸北区某学生想考徐汇区的中学,不知该考哪一所。家长打电话到徐汇区市民咨询服务呼叫中心,“中心”信息系统迅速运转,市民需求信息变成电子邮件转入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出面排忧解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本市信息化建设中,架设一呼一应两根“快车道”:政府对社会需求快速响应,社会对政府实时反馈。本市将基本实现区县两级机关计算机联网办公。
信息化铸造“安全卫士”,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本市两大综合性应用系统正在加紧建设:一是应急联动指挥信息系统。指挥中心、信息交换平台、数字集群通信网、应急预案数据库一应俱全,城市事故灾害一有“风吹草动”,该系统就及时“扑灭”。二是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警察”站岗,监控高架和地面主干道路、引导交通、发布路段交通信息。另外,本市还将加快建设一份高准度、动态更新的“数字地图”,促进基础信息资源共享。
亮点二:给传统产业年轻的“心”
信息化将给传统产业换上一颗年轻的“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本市将在工商企业推广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和MIS(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选择1000家工业企业进行ERP改造,将信息化“血液”注入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各个环节,促进管理现代化。今年本市还将使大型商业企业的MIS系统普及率达到100%,选择10家商业和物流企业在MIS系统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市场经济“岗哨”。今年3月初,两项新的“游戏规则”将在本市出台:开通“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资信不良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将被列入“黑名单”,管理部门将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给企业和机构一张“身份卡”,改变过去企业和机构基本编码标准不一、设备和管理资源浪费等现象。
亮点三:信息“万花筒”让市民生活更现代
信息化究竟是啥滋味?杨浦区延吉五村的居民这样描述:社区信息化平台就像“万花筒”,网上购物、网络教育、视频点播、远程医疗为你提供周到服务;一张智能卡能帮助居民完成水电煤支付、身份认证、出入小区等多种功能。
今年,这样的“智能”社区将在本市各个区县“遍地开花”。本市将在每个区县抓好1―2个信息化社区试点,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建设街道业务信息系统,优化为民办事流程。另外,本市在去年成功发行585万张社保卡的基础上,今年还要将社保卡的功能不断拓展,使其在办理就业事务、申领护照和驾驶证、办理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发挥作用。
信息化的快车还将在本市中小学开出一个个“专列”。今年本市将有50%的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并实现宽带联网,学校电脑配置比例将会大幅上升,小学达15:1,初中达10:1,高中达8:1;中小学生每周都会接受不少于2节课的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