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2002年:上海城市交通改革年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971

   
前不久,为采集人民广场区域所有公交线路的客流数据,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破天荒高价请来“群众调查员”24小时跟踪,一天花去25万元!这样的手笔,在以前很可能被许多人视作“浪费”,而现在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值”。交通局决定:根据市民呼声和实际调查,对人民广场区域20条线路重新调整。
   
注重用“更加开拓、求实、高效”的新思路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正是上海城市交通行业按照六中全会精神而作出的最大转变。
   
按照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海要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而对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城市交通提出更高要求。权威部门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2020年上海日出行总量将至少比现在增加1300多万人次。伴随出行总量变大,必然出现出行方式增多、出行质量更高的新特征。上海交通局党委书记陈妙法在接受采访时说,城市交通将通过深化完善改革,从“还历史欠债型”向“适度超前型”发展。
   
交通局首先选择到公交、轨道交通、出租等行业深入调研,从中寻找突破口。上海公交市场化改革全国领先,但伴随着发展,新的困惑越来越多:为什么环保型、功能型的好车企业不愿用?为什么公交线网调整企业不积极?为什么许多企业都在叫经营困难?是由于体制、机制不顺和政策环境的不配套,造成了竞争过度无序,造成了社会公益职能与经济效率职能的模糊。继续下去,企业将难以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市民也难享受到优质的社会服务。改革的紧迫性随着深入调研而凸现,2002年因此被确立为交通局的改革年。
   
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一个意在提升城市交通运营能级的框架初步搭就。对公交行业加强政策引导,尽快设立公交专项,将“社会公益性”职能从企业剥离,让企业专心经营、做好服务。扩大交通联接通道,增强上海经济对外辐射力,2010年之前建成4个功能完善的大型对外枢纽;用数十亿元打造“一环十射”航道网,提高本市内河航道通行标准,形成沟通上海与周边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网,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加快构建5个大型换乘枢纽、10个中型枢纽,积极探索社会资金的筹资渠道。形成适合物流运行的良好环境,“十五”期末建成南方、西北综合物流中心和配合化学工业区等建设的四个专业物流中心,使物流成本占商品价格的比例降低50%。
   
从更加“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一个全方位提高交通服务保障层次的构想也已形成。以舒适化、清洁化为目标,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公交车辆将增加高档次空调车比例,浦东率先实行公交车天然气化;出租车进一步提升档次,行业部门正有意将上海的出租车逐步升格为类似价廉物美的“简装奔驰”。适应私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本市还将诞生一批“肯德基”式汽车快修站,实行快速维修作业(2小时内完成),而且统一招牌、统一服饰、统一服务,24小时服务,从而打破汽车维修“多、小、散、弱”的局面。为了根本上提高交通服务水平,上海还将构筑智能化信息平台,包括客运信息平台、货运信息平台和交通信息网,市民“一网在手、出行无忧”将不再是梦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