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郊农业结构调整步入新阶段
郊区农业结构正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深入,三年迈了三大步,粮经比例由1998年度的60:40,调整为1999年度的50:50,到2000年度的40: 60。郊区各级干部,对农业结构调整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上下基本形成共识,对本地区农业结构的布局,以及今后发展方向有规划、有目标,努力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重点产业逐步明确。闵行区充分利用城郊结合部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产业;嘉定区则扬长苗木花卉、葡萄、肉鸽生产;宝山区选择柑桔、蔬菜生产为全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浦东新区农村依托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种源产品和设施农业;南汇区重点发展西甜瓜、水蜜桃、优质蛋品;奉贤区把特种水产、珍禽、出口蔬菜列为主导产品;松江区着力发展花卉苗木和优质蔬菜;金山区把出口蔬菜和精品西瓜作为重点;青浦区提出重点发展青虾、茭白和花卉;崇明县则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中华绒鳌蟹等。
二是区域化布局显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的逐渐清晰,区域布局也正逐步形成,从全郊区看,农业产业三大板块的雏形开始显现:外环线周边地区形成以花卉苗木为主的环城农业板块;杭州湾沿岸地区形成以出口蔬菜、西甜瓜为主的滨海农业板块;崇明县形成以优质稻米和绿色蔬菜为主的海岛农业板块。
三是产业化步伐加快。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郊区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营销组织和带动农户的龙头企业,成为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联结的纽带。如金山区的银龙蔬菜加工厂带动了1万多亩的蔬菜基地;奉贤20万亩的虾,基本都由营销协会组织流通;青浦区200万公斤鸭蛋,基本上由11个营销大户在组织销售。目前郊区50%以上的农副产品通过农民自己的营销组织上市。
四是扶持政策得到调整。许多区县针对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结构调整和做大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如青浦区由拨改投、拨改贴、拨改奖,拿出600万元资金用于主导型、规模型产品调整的贷款贴息和奖励,还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全年带动贷款3000万元;金山、奉贤、嘉定等筹措资金实施“家家富”、“万家富”工程,金山区财政连续两年拿出配套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农民改善设施,调整种养业结构;有的乡镇对种植新品种的农户给予种子、种苗一定补贴。
明年是郊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第四个年度,怎样实现战略性调整,各区县都有打算。
一是做大重点产业。目前浦东、嘉定、青浦已着手制订农业分行业、分品种和品质的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确立区县发展重点,聚焦培育主导产品和品牌产品,形成一区一品,一业特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能力。如松江区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吃、玩、看”三个字展开,浦南地区以优质绿色蔬菜为主,佘山地区发展以林业为主的休闲旅游农业,东部地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
二是培育新经济组织。继续做大龙头企业、营销协会等经济组织的规模也是各区县的工作重点。如金山区计划提高两个蔬菜加工、保鲜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以带动更多的农户。有7个区县已研究排出项目40多个,围绕种源、创汇、生态、设施农业和本区优势主导产品,加快农产品保鲜储运,交易市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协会中介组织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时间不长,但招商引资的成绩不小。目前,12个市级农业园区由各级政府投入资金5.4亿元,吸纳社会资金10亿元,现在共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研的试验区,农业科技的推广区,农业企业的孵化区、高效农业的先行区、致富农民的示范区。
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明年各区县将在标准化蔬菜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创建养殖小区上加快建设步伐,并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销售,提升农产品的比较效益。
五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各区县重新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力量,建设科技兴农指导服务体系和中心镇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信息网络体系,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化程度提供服务。目前,宝山、青浦、奉贤正在考虑整合原有农业服务部门存量,建立服务功能更强、服务范围更广的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