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日前,《城市导报》记者随上海市人大代表进行了水污染防治保护执法检查。检查的结果是喜中有忧,面对存在的污水厂吃不饱,河道三类水质仅1%;水环境治理,重沿岸环境,轻河道水质等不足,人大代表们指出:水环境治理不仅要治表,更要治本。
目前上海共有20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大都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全市已建成的污水处置设施能力已达550万立方米/天;但目前上海全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29万立方米/天,而实际处置量仅为316万立方米/天,设施利用率仅57%。据陪同视察检查的市环保局副局长孙建介绍,上海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的不健全、污废水收集率的低下及纳管率差,是现有治污设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你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蚕食你。在现场不少人大代表目睹了污染对水体的破坏,漕河泾港庙桥段,呈现在眼前的是污浊不堪的河水,斑驳的两岸,垃圾堆积到河中央。据一长年居住在此的老人介绍,过去这条河很宽,还可以撑船呢,可现在只剩下了一条小水沟。而沿着河道向上看,雄伟壮观的光大会展中心和周边的高楼大厦群与脏乱的河道,构成极大的反差。
原市环保局长、现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陆福宽,指着一条泛着黑臭的小河焦虑地说:“上海市共有2万多条河道,却只有1%的水质达到三类水的标准”。
检查中市人大代表们看到,随着上海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进入第三年,上海河道整治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河岸做环境文章:清风吹拂,岸边杨柳依依,好一幅“清明上河图”。然而,让代表们担忧的是,如果中小河道的污染整治仅把重点放在沿岸环境上,似乎有些本末倒置。虽然黑臭的河道数量在申城正逐年减少,但更多的河道污水截流仍然比较缓慢。市人大代表们希望:政府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口上,重点要放在水质的治理上。检查过的几家污水处理厂倒是让市人大代表们十分满意,可方正昌代表提出的一个“厂方是否对出厂污泥处置有个全过程监管办法”的问题时,等来的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答案。污水处理厂在净化水质时筛出大量污泥,倘若出厂污泥不能有效处置,将来必定是转了一圈又来污染水体环境。
记者仔细分析了目前上海全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构成比例,发现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远远高出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收集率低下、处置设施利用不高的情况下,居民减少自来水的用水量,既是减少污染的良策,也是节省家家户户支出的好办法。据陪同视察的市排水管理处马远东处长讲,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上,全社会应倡导节水的观念,节约用水本身就是最好的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