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APEC引发上海房地产三大效应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2115

   
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无疑给上海的房地产业注射了一支“兴奋剂”。然而,在兴奋之余,上海的房地产业是否能冷静地思考一下,“APEC效应”究竟会给上海带来些什么,我们又应如何作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呢?
   
磁石效应:作好外资涌入准备
   
当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浦东参加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经济高速增长的上海正是亚太地区其他城市羡慕不已的对象。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已累计批准APEC成员的投资项目超过20000个,共设立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商务代表处近7000家,上海已成为APEC成员投资密集之地。
   
美商联邦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迪恩・欧海俄先生在参加上海APEC会议时表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场所”。显然,这一观念已成为所有参加这次APEC会议世界各国各地区商业巨头的共识。
   
迄今上海已成功地吸引了980亿美元的外资,可以预见,随着“APEC效应”和中国加入WTO,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潮旋即而来,商务楼、商品房的行情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专家预言,作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随着APEC磁石效应的产生,将在上海刮起一股“海外旋风”。
   
目前,已有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8万家企业在上海投资建设各类项目。投资者主要是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客商。为适应海外客户对住宅和办公楼宇的需求,一些外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摩拳擦掌,正在推出新的开发和营销方案,甚至喊出“没有国界的群英会――――并轨使中外业主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口号,积极打造高档商务楼、高级住宅项目,竭力提升楼盘的品质,受到外来投资商和海外人士的欢迎。
   
“磁石效应”将为上海带来的机遇和效益是可以预见的,上海的房地产商将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将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引擎效应:港商竞相登陆竞争激烈
   
APEC会议期间,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会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时,曾形象地将上海和香港比喻为中国这架“飞机”的两个“发动机”;一支球队里的两个“前锋”,意为比翼齐飞。因此,这一“引擎效应”亦将直接引发沪港房地产开发商的激烈竞争局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住宅市场的发展速度和交易量,在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属罕见。上海市计划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也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8月,李嘉诚用3.9亿元以蒙托亚(香港)有限公司的名义,买下上海古北新区I区14号地块,地块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块5万平方米的地块,李嘉诚的目标是建造15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和商住楼。而荣智健的动作也不慢,7月下旬他在上海市中心最大的聚居区―――老西门聚居区,签下了首块6.89万平方米土地的建设项目合约,比李嘉诚的古北的地块还大。
香港四大房地产商之一的新世界集团,是香港房地产商在上海土地储备最多的,也是投入内地房地产业资金最多的香港房地产开发商。在未来3年,香港新世界集团属下的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预计投资总额达到80多亿人民币,将分别投入到9个项目中,包括兴建高级酒店、公寓、涉外办公楼、外资内销房等,其中住宅将是它们的重点之一。
   
目前,中远国际旗下中远国际置地正在上海积极物色第二个住宅发展项目,其规模将不会小于第一个项目香港丽园,据说它们的第二个项目的总投资额不会少于7.6亿元。
   
另一家港商嘉华国际副主席吕耀东透露,他们未来将会再增加在上海的投资比重,目前有2到3个项目正在商洽中,主要是内销住宅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达20亿元到30亿元人民币……香港房地产业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北上东进,会不会带动上海房地产这台“引擎”同时高速运作,我们将拭目以待。
   
聚合效应:将成为上海房地产业必然
   
专家预言,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迫使国内房地产企业通过战略性购并和强强联合,加速综合实力的提高,必将成为上海房地产行业的主流。
    
目前,香港十大房地产集团在香港市场中的供应量为80%,其中前三强的市场销售额就占据半壁江山。而上海房地产一级资质企业只有100来家,投资额和商品房销售量还不及全市总量的20%;瓜分剩余的市场份额的近4000家企业中,不少注册资本仅500万元,资质为三级、暂定三级或未定级的小企业就有近2000家!显然,在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下,上海房地产的企业资质不高、产业集中度偏低的现状,显得与整个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规模极不相称。上海房地产业要迎接挑战,必须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之路。
    
通过收购重组实现规模“聚合效应”,已为上海房地产业所接受并已初露端倪。中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继去年年底成功收购上海古北(集团)有限公司后,今年又通过决议出资收购上海房地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90%的股权,从而使拥有的土地储备增至180万平方米。
   
专家认为,单靠内部发展,不但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而且可能造成企业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做大、做强的最佳选择是借助于资本市场,通过战略性购并、重组,采取外部扩展的方式,不失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和迎接入世挑战的可行办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