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评说APEC效应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侯若石
教授:上海确实是起点在2000年APEC文莱会议落幕时,我写过一篇文章《21世纪的APEC,上海是起点》,期待上海会议。2001年上海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圆满结束。会议的成果表明,上海作为21世纪APEC的起点是当之无愧的。
体现全球眼光
上海人独具匠心,以精湛的技艺,建设了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科技馆。上海人独具慧眼,以敏锐的眼光,为APEC领导人设计了十分得体的中式传统服装。当他们身着中式服装站在上海科技馆前合影时,我们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和谐画面,既蕴涵了APEC大家庭的协调精神,又体现了APEC的经济多样性。这是APEC方式的真实写照。重申大家庭精神,是上海作为21世纪APEC起点的基础。
在参加APEC上海会议期间,会议筹委会安排我们参观上海新天地。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与充满异国情调的餐厅、酒吧相结合,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这里和谐相处,显露出上海人特有的全球眼光。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举行APEC上海会议,提出了当代世界经济的热点话题―――经济全球化。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人们众口不一,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正如上海APEC领导人会议宣言所指出的:“全球化是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它为提高APEC大家庭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带来希望。”充分肯定全球化,是上海作为21世纪APEC起点的重要指导思想。
勾画远景目标
推进经济全球化,自然应该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APEC早在1994年茂物会议就为此制定了明确目标;1995年大阪会议为此制定了许多议程。时过境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新经济迅速发展。APEC面临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发达成员希望推动茂物目标尽早实现,主张加快执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时间表,实施有利于新经济的贸易政策,增强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加强规则制定改革。中国作为本次APEC会议的东道主,努力协调各成员的利益,本着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精神,为促成既体现发达成员要求的合理部分、又反映发展中成员利益的《上海共识》的达成做了不少工作。《上海共识》就进一步实现茂物目标的战略和加强执行机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也鲜明地勾画出APEC的发展远景。有了《上海共识》,上海作为21世纪APEC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远景目标。
推动经济全球化,吸引公众参与,必须使APEC大家庭所有成员都能从全球化中受益。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APEC成立的头几年,工作的重心放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其含义是拆除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壁垒,促进亚太地区人民之间的经济交流。然而,自由化不能确保平等。于是,APEC倡导开展成员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其初衷是促进发达成员向发展中成员转移技术。历经数年,但仍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转移技术受利益制约,如何平衡利益,尚无良策;二是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是APEC的两个轮子,如何避免南辕北辙,使它们互相配合,也无好招法。
找到解决方法
APEC上海会议找到了解决方法。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北京倡议》,到《数字化APEC战略》的制定,再到16个成员提交的经济技术合作行动计划,APEC正在启动经济技术合作的具体行动。《北京倡议》构建了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三结合的行动模式;《数字化APEC战略》勾画了确保知识传播的制度环境;而经济技术合作的许多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开发。让人人都能分享知识,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关键。以人才培训项目具体行动为起点,以良好体制环境保障知识传播,以改进教育作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上述两个难题将迎刃而解。基于这样的认识,2001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共识。
我们期待,以上海为起点的21世纪APEC将带给亚太地区人民能力的增强,福祉的增长。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华民
教授:从统一认识到统一行动
2001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经圆满结束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各经济体领导人达成了附含《上海共识》的《领导人宣言》。《宣言》与以往的各次会议宣言相比,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由过去的统一认识与单边行动开始转向统一行动。《宣言》正式提出了促进亚太地区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框架,并强调了各经济体对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新承诺。
APEC自1989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一个论坛,从而区别于欧盟和美、加、墨共同市场这样的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论坛与共同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非正式和非体制化。因此,在已经过去的12年中,尽管APEC已经发表了多次《宣言》,并且也制定了共同的行动纲领,但始终只是限于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这些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于所有参加APEC的经济体来说并不具有实际的约束力。正因为如此,APEC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一直处在比较虚拟的状态。
出现新变化
但是,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经济、尤其是在亚太地区,政治与经济环境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至于不进行实际的、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将面临严重的危机。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由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已经在许多经济体演变成为政治与社会危机,这不仅是对经济增长,而且还对他们的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第二,受新经济的周期调整和“9・11”事件这两大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开始转向减速,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新经济的周期调整表现为美国的新经济正在由高频的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这对于不善于制造的美国来说,其在新经济部门的竞争力势必要下降,而这必将会引起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9・11”
事件恰好发生在美国新经济出现增长减速的关键时刻,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它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人民的投资与消费信心,乃至正常的经济活动,并把一次中级以下的经济调整转变成了中级以上的调整;第三,随着美国经济的减速,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也出现了增长减缓的危机。事实上,自从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三个火车头就已经有两个逐渐地熄火了。其中,日本这台火车头是因为1988年金融泡沫的破灭而熄火的;而德国这台火车头则是在1991年柏林墙推倒以后的东西德合并,以及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以后逐渐地失去前进力量的。现在,当美国经济也开始出现增长减速乃至危机时,世界经济极有可能进入没有火车头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增长会因此而受到不利的影响,对于那些在市场和结构上都依赖于美国经济的亚洲国家来说,它们所面临的打击要更加严重。
建立新框架
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几乎所有的APEC成员都意识到了采取共同行动来应付这场危机的必要性,于是便有了在上海达成的《领导人宣言》。尽管《宣言》源于危机,但是它的意义不仅于此。因为它是APEC历史上第一次将各经济体领导人的思想与观点的交流,变成了可以见之于行动的政策框架。就像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虽然产生于1929年大危机的危难之际,但却能在危机之后成为指导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根据一样,由《宣言》所形成的旨在拯救亚太经济的政策框架,必将对APEC成员之间的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宣言》的形成,意味着APEC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此次《宣言》的产生,也意味着中国在APEC中的影响力正在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第三,最为重要的是,这个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因为今年年底中国就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尽管中国今天受国力所限,还无力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是基于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中国必将为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中国的未来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合作总是双赢的。
带来新发展
最后,APEC会议在上海的召开,特别是《宣言》在上海的诞生,也将对上海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因为APEC会议的召开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城市建设的发展将为上海带来一系列崭新的功能,比如:国际会议中心的功能、国际科研开发中心的功能、世界最具价值的旅游城市的功能等等。毫无疑问,这些新功能的形成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上海城市的“极化”效应,以便使上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地区与国际的经济中心。而上海的许多产业也因为这次APEC会议的召开而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如交通和通讯、旅游与服务等等。再加上微软和惠普将它们在上海的技术中心升级为世界级的举动,上海的高科技产业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知名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上海将会因此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增长的潜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张幼文
教授:抓住难得的机遇
举世瞩目的2001年APEC年会10月21日胜利降下帷幕。上海,作为2001年APEC会议的主办地,已经光荣地将自己的名字写入了APEC史册,而今年的APEC会议留给上海经济的财富更是不可估量。
首先,对于上海而言,今年APEC会议的议题之一―――“加强能力建设,开拓未来发展机遇,使各成员从全球化和新经济中受益”,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处于高度开放环境下的上海,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进行自我发展,如何在全球新经济的发展中确立自身的地位,无疑都是上海经济发展日程表中的重要内容。近日到上海参加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世界电脑业巨头、惠普公司总裁卡丽・菲奥里娜,此次为在上海成立的惠普全球软件开发中心揭牌,就是对上海产业信息化的一个有力推动。其次,近几个月来,特别是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全球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背景下,APEC成员领导人在本次APEC会议中特别讨论了如何尽快消除“9・11”事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冲击、恢复经济增长信心的问题。这次讨论对于减少中国因“9・11”事件而受到的负面影响,改善上海的外部经济环境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今年APEC会议要求推动WTO新一轮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表明了世界对于中国即将入世所寄予的厚望。而中国的入世对于在经济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不仅将意味着获得大量的投资和贸易机会,更预示着必须担负起在新的发展规划中确定新的自身发展空间、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的重任。
金秋十月,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太平洋西岸的明珠―――上海。优美的市容、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上海充分利用了举办此次APEC会议之机,让世界目睹了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成功地对外宣传和展示了自己的形象,进一步提高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上海人民在为本次APEC会议的圆满召开献出无限热情的同时,也将成功地为上海经济再创新高抓住APEC所带来的难得机遇。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王泠一
博士:铸造光荣与梦想
前天,当江泽民主席在记者招待会上用地道的上海话说,与会的APEC成员领导人对上海的筹备工作给予了“顶呱呱”的评价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意味着上海在这场特殊的考试中获得了高分。
借此番举办峰会的积极影响来巩固和发展与APEC成员间的合作与往来,上海将进一步融入亚太经济合作的潮流。从这点上说,APEC已介入我们的生活,并将对上海的发展产生影响。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发展蓝皮书》课题组的最新分析,APEC及其成员将在以下一些领域对上海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直接投资
一、APEC成员对上海的直接投资将从明年起出现一个高潮。据此番参加工商理事会的世界银行代表介绍,2002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私人资本将由今年的2400亿美元降低到1600亿美元,但这并不排斥局部地区会出现亮点,显然上海就是这样的亮点。这里除了上海通过APEC峰会所展示的一流水准的投资环境外,上海作为国际资本避风港的概念也已形成。峰会前,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和上海间实现了首次直航,至此,上海和所有APEC成员都建立起了经济关系。加上地缘因素,上海在融入全球化进程时仍将倚重APEC地区。
跨国公司
二、跨国公司将在上海新增和扩容其研发功能。通常,对外投资的主要依据是劳动力成本、运输条件、原材料供应状况和当地市场容量,这种投资在很多情况下属于将本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的“候鸟式行为”,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而高质量的投资意味着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水平分工,其标志是以500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一些有竞争力的海外城市设立或扩容其研发基地。这种选择更看重的是投资地的法制环境、政府效率、交易机会和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上海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因此比尔・盖茨在峰会其间宣布将微软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提升为其全球研发基地,惠普也将在上海开设研发中心。IT巨头们的此类行为使上海直接置身于数字APEC的前沿。
就业机会
三、上海服务贸易的扩张将给更多的市民以体面的就业机会。迄今为止的以APEC成员为投资主体的22000多家在沪外企中,制造业项目还是占了明显的多数。而今后,上海在和APEC成员的交往中,服务贸易将愈发凸显其价值。上海不仅自身紧紧地依托亚太市场,而且也是华东地区联接APEC成员的重要口岸。今年全国外贸总额将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而上海口岸将实现其中四分之一的份额,甚至超过了纽约口岸占全美贸易五分之一份额的水平。受此影响,上海在未来两三年间,航空、航运、电信、邮政、法律、中介、咨询服务行业还将出现强烈的景气扩张。服务贸易的兴起,将提供大量的“白领式”就业岗位,从而在提升城市经济魅力的同时,也将造就一个有实力、有品位的消费市场。
对外辐射
四、APEC成员所在地还将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上海人的基本发展腹地。对上海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不是四面开花,现有的国际竞争格局要求上海人尽快明确自己的基本发展腹地,显然这一腹地也只能是APEC区域。目前,上海对外投资已达5亿美元,虽然规模并不显眼,但已引起了很多APEC成员的注意。可以预见,从明年开始,会经常有APEC成员来沪招商引资,这意味着上海将成建制地实施对外经济辐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资本经营人才将带着上海人的自信走出国门,走向亚太,从而改变现行以劳务输出为主体的“走出去”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