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电子产业前景透析
21世纪初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上海微电子产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至2001年10月,上海已连续引进建设3个总投资超40亿美元的特大型集成电路制造项目,海外大批一流技术的封装、测试和设计项目也紧跟而入,将我国集成电路整体技术由1992年的6英寸0.6微米,提升至8英寸0.25微米以下的世界先进水平,融入了新一轮世界范围集成电路产业布局调整的浪潮。
外界评论:80年代初,以“上海漕河泾微电子开发区”正式命名为标志,上海的微电子产业进入起步阶段;90年代末,以上海华虹NEC建成投产为标志,上海微电子产业出现了新的转机;而今天,已开始进入令人感奋的起飞阶段。
起飞,抓住了历史机遇
上海微电子产业的起飞,是因为上海在世纪之交牢牢抓住了全球性产业布局调整和转移的关键性历史机遇。
“十五”初期,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摆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信息产业,其“龙头”则是集成电路产业。通过发展战略研究,具体实施规划又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的重中之重。为此,上海市政府、市经济部门和各大开发小区,加大微电子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2000年1月,以成功地引进宏力半导体和中芯国际两个8英寸0.25微米以下的特大项目为契机,引发了上海微电子产业投资新一轮热潮,海外一大批集成电路生产线及其上、下游相关联的设计、封装、测试等投资项目纷至沓来,上海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转移性投资的首选地。
仅仅20个月,上海吸引海外微电子产业战略性布局投资达60多亿美元。
先后有中芯国际(投资14.76亿美元,规划6条生产线)、宏力(投资16.03亿美元,规划4条生产线)、上海贝岭新项目(投资5亿美元,规划2条生产线)等3个特大型项目开工建设;并以泰隆、环宇、宏一、华威、ISSI等为代表的11家封装、测试企业相继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此外,另有10余家外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近20条生产线)以及一批封装测试、设计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洽谈进入。更令人注目的是,一些设备制造商也来作投资考察。上海微电子产业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起飞,与世界水平同步
前不久,中外专家在“上海微电子产业国际研讨会”上评论:如果说上海华虹NEC8英寸0.35微米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将中国与世界微电子先进技术差距缩小了整整二代,接近了当时国际主流产品的技术水平,那么,目前上海以中芯国际、宏力8英寸0.25微米以下为主体的上海微电子产业带的布局,使上海微电子产业纳入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的轨道。全球化经济对于快速发展的上海而言,最明显的效应是,上海正在成为世界跨国制造业集聚的中心之一。近年来,上海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不断向上海转移,并随着跨国资本和技术的不断渗透,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将提升至0.15~0.1微米的顶级水平。
日前,据一家国际投资公司分析,中国国内集成电路需求量平均每年以35%的高速增长,而国内供给量仅为16%,为实现2005年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三分之一的需求量,就需要增加20条以上8英寸生产线。因此,外界预测,上海微电子产业真正的热潮还在后头。国际投资公司还认为,上海与北京、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是亚洲最有能力建立最完整、最庞大的微电子产业链的地区。
起飞,打造微电子巨龙
上海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于:目前全国已建成的8家主要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中,上海占据4家,集成电路产值约占全国50%;上海已建成的6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封装量约占全国总量60%;其次,上海拥有最大的产业腹地,国内已建成的8家集成电路骨干企业,有6家集聚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正在成为海外信息产业转移的重心。此外,上海具有雄厚的人才优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每年培养IC相关专业人才达4000余名。
目前,上海微电子产业已形成厚积薄发之势,形态布局:主要规划“一带二区”,即以张江园区为核心,连接金桥、外高桥,总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的“上海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出口加工区。战略布局:上海微电子产业体现3个“三位一体”,即研发、制造和配套产业为一体;内资、台资和外资为一体;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和人居环境为一体。投资与产出:“十五”期间,上海微电子产业投资将超过150亿美元,建成10~15条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以及一批配套的封装、测试和设计企业;至2005年,集成电路年产值力争达100亿美元,约占国产集成电路产值的8成、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总额的3%。未来5年乃至10年,上海作为亚洲地区崛起的微电子产业“巨龙”,已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