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东山岛海湾
东海绿洲今更绿
碧海银滩醉游人
“东山真了不起,已成为漳州市第1个、全省第6个‘中国优秀旅游县’”;“听说东山岛这几年变化很大,海滨风光更优美,旅游环境更好了。果然,百闻不如一见……”5月30日在马銮湾景区,50多名福州游客这样议论着。
福建省旅游局局长郭恒明不久前到东山岛调研时兴奋地说,今天真正感受到了东山新一轮旅游经济正在崛起,东山是福建打造海岛文化旅游的重点,省旅游局将从规划、项目招商和资金方面予以扶持,共同携手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海岛”,加快实现“蓝色之梦”。
瞄准目标,浓墨重彩。2004年7月,东山正式向省旅游局申报创建“优秀旅游县”,此后他们按照富有组织化程序,坚持标准化水平,突出重点,实干实效的要求,开展创建工作。仅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就召开了20多次,县委书记王毅群、县长吴达金对各个阶段的“创优”工作都进行认真研究部署,现场督查。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旅游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每年专项列支关帝文化旅游节资金达600万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旅游项目视同工业项目一起考核。营造了大旅游的浓烈氛围,干部群众踊跃参与,以实际行动热情支持“创优”工作。
妙笔处处,亮点纷呈。东山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全国六大类旅游资源全部具备。为了使之成为人人向往的国际旅游海岛,该县不惜花了1800万元,开展《东山岛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竞赛,规划成果将制作成沙盘公开展览,形成新旅游点,让游客更好地感受东山美好发展前景。加大景区绿化力度,按每年1000万元,5年5000万元的规模进行绿化建设,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12%,景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东山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开展“创优”以来,该县多方筹资投入10多亿元,兴建一大批旅游设施,建成了延伸到国家4A级风动石景区的西铜公路、通往澳角“海上动物园”的西陈公路和通往垂钓基地的西前公路,并开通了连接各景区景点的公交车。目前,正进行总投资5亿元、总长19.37公里的漳州沿海大通道东山段建设,并引进资金改造环岛旅游公路。100多处夜景工程绚丽多彩,让海岛夜色更加迷人。新建和改造景区7座旅游公厕及4个游客服务中心、3个停车场等。按国际化标准建设旅游路牌标识、旅游地图广告和景区的中英对照标识牌、指示牌等。坚持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屿南湾、马銮湾、金銮湾“三湾”整治活动,使“碧海银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创优”中旅游管理不断规范,旅游综合质量明显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全县三星、四星级酒店总数达到7家,规模居全省县级前列。
精打“名片”,效益凸显。“创优”活动促使东山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有效地推动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提高了东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海峡旅游”特色品牌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目前,在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已经集聚了总投资达92亿元的中信“海峡论坛”、金紫荆海岸温泉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随着旅游档次、品位质量和形象的提升,紧紧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眼球。仅2008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达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3.6%;今年1至4月,接待游客29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和12.8%。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还带动了商贸业的发展,海产品、芦笋茶、关帝纪念品、贝壳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受到游客青睐。去年全县旅游商品收入1.08亿元,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21.64%;全县旅游从业人员2.638万人,旅游就业人数占全县总就业人口的20.9%。
4年磨砺,春华秋实。去年底,东山终于以902的高分通过省专家组验收,成为漳州市第1个、全省第6个“中国优秀旅游县”为东山旅游产业发展赢得一张高含金量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