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中共福建福建省委关于制定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6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十二五”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创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这极不平凡的五年中,福建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地位作用明显提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重大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翻番,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含量持续提高,教育和人才支撑作用得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工作机制、国有企业重组、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经受住严峻考验,闽台交流合作全面深化。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互动发展呈现新格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提升,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福建全省上下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展现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2.“十二五”进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福建发展也面临重大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都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福建全省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功能持续增强,发展优势突显,各地竞相发展、比学赶超势头强劲,加快发展已具备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和坚实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做到“好”字优先、能快则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福建全省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较多。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所在,必须解决好投资带动、消费拉动较弱的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突破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资源环境承载有限的制约。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决定因素,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必须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为紧迫任务,必须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加强民生改善的薄弱环节。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福建实际。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福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基本要求是:

——坚持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支撑,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科技与人才对发展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省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生态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