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厦门:鼓浪屿设定人数上限?市民游客热议轮渡整体布局构想(图)

来自:厦门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8

有市民建议增加渡船类型,把游客“留”在海上,以缓解鼓浪屿压力。(王协云/摄)

无论是初来乍到的旅客,还是久居鹭岛的老居民,到鼓浪屿的路径都是一致的:乘车到轮渡公交车站,进轮渡码头,坐上10分钟一班的过渡船,登上鼓浪屿——可以这么表述,这路径其实就是一条上岛的必经通道。

  动车开通之后,人流潮涌而至,如何让这条必经通道消化掉越来越多的人流?或许,将通道拆解开来分析,不失为一种观察与思考的途径:轮渡码头、渡船、鼓浪屿——码头如何第一时间分解人流?渡船如何将人流再拆分?鼓浪屿是否应该借鉴他处,限制上岛?本报记者沿着这样的路线,开始了一次探究之旅。

  轮渡码头

  轮渡开发景观 分流鼓浪屿游客

  来自龙岩的张伟煌今年十一黄金周带女朋友来厦门玩,10月3日去了鼓浪屿。然而,当天让他印象最深的却不是鼓浪屿的海滩、建筑或小吃,而是岛上“插参”般拥挤的人群。回家后他在微博上发牢骚:“厦门就没其他地方去了?是不是来玩的都挤上鼓浪屿了?”

  那绝不是一次愉快的游览,单是等渡轮,就用了快一个小时。

  牢骚之外,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轮渡周边旅游项目较单一,除了中山路和鼓浪屿,似乎便无处可去了。他对比了三年前去上海外滩时的感受:“外滩处处是景,和平饭店、东风饭店、通商银行大楼、轮船招商总局,随便哪幢楼都值得参观。还有像黄浦公园、陈毅广场、观光隧道、滨江步道这些专门的游览区。想要坐船游游黄浦江,坐下来喝杯咖啡看看海,也都很方便。”他觉得,厦门轮渡有外滩的“潜质”,不过还需要开发,“形成一个观光系统了,客人自然不会都往鼓浪屿上挤,最好旅行团之间也可以相互协调,错开线路,但前提是得有地方去啊。”

  渡船

  增加渡船类型 把游客“留”在海上

  老厦门林世延在大同路住了几十年,由于许多老友都住在鼓浪屿,坐船上岛是家常便饭。不过到了旅游旺季,他通常都不愿去鼓浪屿。“游客太多了,我还是不去凑那个热闹,那船挤得,太遭罪了。”可今年十一,偏偏有个朋友过生日,他不得不去,在船上被挤得七歪八倒时,他想:鼓浪屿渡轮究竟是为谁开的?

  林世延说,过去旅游还没开发时,渡轮的功能很单纯,就是供居民上下岛使用。后来游客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好事,可另一方面,本地居民的出行也确实受到影响。“是不是可以按不同的上岛目的,增加渡轮或线路?”

  他的想法是:普通居民或上下岛办事的,可以走一条最便捷快速的航线,这条航线上的船不需要很大,但线路要短,速度要快。如果是游客,可以走专门的旅游观光线路。“类似现在的环鼓渡轮,但不必这么单一,给游客的线路也可以有多样化

  选择,有的短一些,速度快一些,有的长一些,观光的效果好一些。”

  他建议,根据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也可以结合线路,增加不同的渡船类型。“主要为上岛去玩的,可以坐普通的渡轮;还想在海上观光的,可以提供豪华一点的游船,上面设些咖啡座什么的;另外像快艇或一些可以提供包船服务的小型艇,都可以多一点。”他说,这样既可以让游客享受更多样的服务,分流乘船人员,也可以把更多的游客“留”在海上,缓解一些景区的压力。

  鼓浪屿

  要上鼓浪屿 设定人数上限?

  搬码头、改航线,坐船可能不再拥挤了,可鼓浪屿上的人会不会反而多起来?在家住鼓浪屿的梁启明先生看来,要真正保证鼓浪屿的旅游品质,必须设游客人数上限。

  “鼓浪屿本来是以闲适著称的,可到处人山人海的,谁还有心情去细品鼓浪屿真正的韵味?”梁启明说,游鼓浪屿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和排队买特产。“要为游客保持鼓浪屿清净宽松的氛围,就不能让岛上变得太拥挤,这既是对游客负责,也是对鼓浪屿的文化负责。”

  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做一个评估,看看鼓浪屿的游客最佳容量是多少,在兼顾效益的前提下,设一个较合理的游客上限标准,让鼓浪屿的旅游业能良性、健康地发展。

  本报系列报道推出以后,接到了众多市民游客的意见建议,近日我们将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并转交有关部门,助力轮渡华丽转身。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市民声音】

  ●鼓浪屿居民严女士:码头改了,鼓浪屿人肯定会有一段时间不大习惯。我们到轮渡坐船,都是掐着秒针,踩着步点去的,几十年下来,突然要改,会有一个阵痛期。

  ●市民林先生:鼓浪屿的龙头路商圈,是多年来形成的,如果码头搬到西北部,肯定会带动那边的发展,但能不能再形成一个龙头路这样的商圈呢?

  ●网友“原住民”:以后去鼓浪屿要坐20分钟船,这让人挺难接受的,不能在建新码头的同时保留原码头吗?(赖毅)

  【记者手记】轮渡考题:考硬件也考“软件”

  每逢黄金周、甚至是普通的周末,你会不会选择鼓浪屿度假?在动车开通以后,这个问题对于不少厦门本地人,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不去。人多。太挤”。

  那么,外地人来厦是不是一定上鼓浪屿?在昨日本报刊发的各界对轮渡改造的讨论中,厦门国旅总经理陈至刚提供的一个数字发人深思:以往大多数邮轮客人下船,首选地就是鼓浪屿,但是现在仅有20%提出上岛,甚至出现今年最豪华的邮轮来厦,全船只有8个客人要上岛的局面。

  因为汹涌的人流,使不少原来以“幽静”和“优雅”著称的景观,失去原来的韵味。如果不能给游人以足够的旅游品质,动车带来人流,也会带走人流;人来第一次,也可能永远没有第二次。

  这是一个警讯。

  在今年的一次调研会上,记者曾经听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这样告诫全市干部:今年的福厦高铁开通使厦门快速连接了长三角,明年的厦深铁路将使厦门快速连接珠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两头的吸引力都很大。把握好机会,厦门就会有一次大提升的机遇,错失了机遇,就会拉大与两大三角洲的差距。讲白了,高铁是把“双刃剑”,应对好了,人流、物流被吸过来,应对不好,人流、物流反而被吸走。

  这,也正是本报此次推出“高铁时代观察与思考”的初衷。几天来,本报记者深入轮渡各个角落,发布“人”、“车”、“船”的现状调查,我们并不孤立于码头是否搬迁这样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关注轮渡、鹭江道、鼓浪屿的整体“包装”,我们独家披露了相关部门关于轮渡整体布局的“三大构想”,码头搬迁,公交搬迁,鹭江道车道是否下穿,轮渡与周边的景观如何形成5公里步道,凡此种种,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意识到,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尤其是对于“轮渡”这种城市的重要“门面”、重要景观来说,任何的改造,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城市的综合功能布局,还要充分考虑到百姓的心理、习惯因素。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严谨的流程。更何况,所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然需要一个相应的周期。

  于是,在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方案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面。

  那就是服务,那就是管理。高铁时代,巨大的人流带来考题。考的,当然不只是轮渡一带的硬件设施,而包括“软件”。“鼓浪屿作为5A级景区,要有5A级的接待能力”,事实上,整个轮渡-鼓浪屿片区,都要有5A级的概念,和硬件建设对应,这是一个硬币不可或缺的另一面,这种概念就包括管理和服务配套。“不能让游客在厦门看一看,吃点小吃就走了”。

  比如说,在来电中,有的读者提出:鼓浪屿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然而人流可能是无限的。为了保证所有游客的旅游品质,是否可以每天限制游客上岛人次?因为国外旅游胜地塞班岛就是如此管理的。且不说这种提议的可行性如何,但是它所指向的“软件”的另一面,颇值厦门深思,这也是轮渡整体布局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也因为如此,本报今天特别再做一次调查,从轮渡华丽转身的“软件”侧面,探讨了应对人流的着力点。

  连日来,许多市民来电本报,提出很多的建议,对于轮渡的现状,也有爱之深,也有责之切。这雄辩地证明,在全国的城市中,厦门人对自己城市这种特别的关切和热爱,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宝贵、十分独特的资源,并且成为这个城市不断提升的重要推力。

  为了继续深化“高铁时代的观察与思考”,从下周起,本报记者将走出轮渡,走进第二站。敬请关注。(许若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