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表明了中央、福建省委更加重视教育。”近日,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按照中央和福建省委部署,深化教育改革,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鞠维强说,教育首先就要服务好大局,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六大工程”,主动贴紧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服务能力
高校地位重要,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研究攻关的重任。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教育事业是基础、是保障、是后劲、是支撑。
鞠维强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今年初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突出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拟重点组织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六大工程”,包括“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工程”、“决策服务与文化建设工程”等。福建全省高校将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在质量提升、专业对接、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主动贴紧经济建设主战场,更加全面融入到海西建设全局中。其中,部省属本科高校要在服务海西上走前头、当先锋、挑大梁,在科技创新与转化上求突破,在决策咨询文化建设服务上要到位,在人才培养上保质量。省市共建、以市为主高校要着力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
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组织新一轮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支撑能力
“优化教育结构问题要更加突出地提出来,以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教育为海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鞠维强说,这主要考虑目前福建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适应性比较突出。
他说,目前福建省高校、中职学校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学科偏少,一些第三产业新兴领域还有不少空白点,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面临着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也有不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存在差距。
鞠维强说,福建省有关部门正着手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进行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定期加以发布,以指导各地各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工作。各地各高校要通过限制增设、调减招生计划等措施,促进高等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要依靠行业、企业办好职业教育,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扩大培养规模。要在教育部支持下,做好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联合培养福建省紧缺型专业人才的工作。
他说,在组织新一轮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中,要引导重点建设高校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采取“软引进”等多种灵活有效形式,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或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福建省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内建立“学科特区”,大力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知识创新能力。
持续惠民利民,加强教育热点问题的解决,为构建和谐海西创造条件
“教育要服务好大局,还要服务好群众,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要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而且要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上好学的强烈愿望,把教育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上。”鞠维强说,省里每年都把新增财力的大部分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其中教育是重点。在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我们将结合福建实际,抓紧落实已经出台的教育惠民政策和办实事项目。进一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各地将切实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贫困家庭学生新资助体系政策的有关规定,及时组织力量认真抓好落实。按照国家助学金关于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共同分担的要求,尽快提出设区市、县(市、区)具体的分担办法,确保各级财政应当负担的资金足额及时落实到位,下大力气建立和完善助学机制,保证贫困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抓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同样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满足城镇人口增加对义务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城镇化进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深入开展规范教育收费县创建活动,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进一步加强管理、从严治教,开展教师课外有偿补课专项治理。
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研究综合性措施,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鞠维强还特别谈到,为扎实推进教育服务海西工作,将进一步优化台商在闽投资软环境。他说,上半年在福建全省开展了“台商子女与高校台生在闽就读情况”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福建省近日已出台要做好台商子女就读服务的基础工作的相关意见,将在台商较为集中的福厦泉漳分别选择3 5所办学水平较高的初中开设台生班,其他设区市也将逐步推开。同时,建立台商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优化台商子女的学习环境,促进闽台学生交流融合,努力为在闽台商子女创造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通畅的服务,解决台商的后顾之忧,吸引台商在海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