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率先全面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工程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1

“通电户”的新生活

党的十七大盛会期间,诏安县白洋乡尾乡村一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10月15日,村民们早早地打开自家的电视,围坐在荧屏前,感受党的十七大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中提到的富民政策,不时赢得村民们的欢呼声和热烈掌声。村民小组负责人由衷感叹道:“活了大半辈子,才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场面。党中央对农民这么关心,我们一定能富起来。”

“今年看党代会,明年看奥运,电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前景。”福清目屿岛渔民林天炳也是平生第一次能足不出户,就在自己家里收看到党代会召开的盛况。

电,对于一些偏远山区和海岛的农民来说,一年前还曾经是梦想。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去年以前,福建省仍有190个村无电,涉及4296户、15897人。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与福建省委、省政府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提出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力争在年内基本实现福建全省农村“户户通电”。经过电力部门5个多月的奋战,福建全省“户户通电”提前完成,创下了全国农村“户户通电”最快纪录。电,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光明和实惠,更带来了奔小康的机遇……

北礵岛是福建省的最后一个无电村。2006年9月27日,一条总长22.74千米的10千伏海底电缆,给海岛送来了光明和希望。一年之后,这里已经改变了模样:绝大部分村民家中都有电冰箱、电视,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不需再高价从岛外运来液化气。过去由于缺电,大量海产品无法就地保鲜加工,遇上恶劣天气,只能堆积在仓库里等雨过天晴后降价当作鱼饲料卖。通电后,岛上新增了14家海产品加工厂。电,使海岛的经济飞速发展。

“再也不用挑着谷子走十里地去邻村碾米了!”谈起通电后的新生活,长汀县白叶杨村村民曹仕进说,以前去碾米来回至少要走4个小时山路,去年通电后,家里添置了一台家用多功能电动碾米机。有了电,生活也方便了,连在城里工作的儿子也打算回来盖房子,说山里空气好,周末好回来住。

“过去我们只能靠肩挑背扛走七八公里的路程卖茶青,有时茶叶闷熟了,送人都不要;现在有了电,茶青直接可以加工成半成品,也不怕茶贩子杀价了。”周宁纯池镇南半洋自然村村民詹兴旺说,“我们家家都办了家庭制茶小作坊,绿茶每公斤比去年多卖16元左右,大家种茶的积极性可高了。”

电气化村见闻

10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闽江口北端南岸的长乐市梅花镇梅新村,只见错落有致的农村别墅间低压电线整齐规范,家家户户的电表崭新美观,村西头的工业区机声隆隆……电气化建设给这个小渔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梅新村是省政府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村,今年被长乐电业局列入第一批电气化建设精品村。

走进村民许智毅家里,电冰箱、电视、电脑、电风扇等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老人正用电磁炉准备午饭。许智毅对电网改造前后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说:“原来只有客厅有空调,今年夏天卧室也增加了一台空调。因为村里的电线比原来粗了三倍,家里的电表功率也增了两倍。还更换新增了100多盏亮堂堂的路灯,村民们晚上走夜路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经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村民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村党支部书记刘榕华告诉记者,梅新村是个纯渔业村,近年来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我国海洋捕捞实行“零增长”目标,渔民陆续上岸转产转业,发展滩涂养殖业,或办冷冻厂、水产品深加工厂、精编厂等企业。工厂的增加,电力很快供不应求,加上梅新村地处长乐市农网的最末端,电压极不稳定,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空调经常无法启动。村里线路也都老化,经常出现变压器烧毁的现象。今年,电力部门投入30多万元,将村里的变压器容量增加了一倍,原来30毫米的高压线路全部改为90至120毫米,50毫米以下的低压线全部更换为240毫米,还免费为全村556户更换了新的大功率电表。

梅新村西头,是镇里的桃园工业区。在今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电力部门投入500多万元,对10公里双回路的10千伏线路进行整改。供电有了保障,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

在福建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下属的梅花水产品加工厂的冷冻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出口墨西哥的罗非鱼片,日加工量达20多吨。今年电网改造后,供电所为厂里增加了一台400千伏安变压器,企业又新上了一条熟制品生产线。分管生产的副厂长王喜武说:“原来一刮台风这里就跳闸断电一片漆黑,厂里自备了柴油发电机,但只能保证照明和冷库用电,不能开工生产。特别是加工鱿鱼要用电烘干,停电一天直接损失数万元不说,就怕影响订单。现在好了,今年台风季节,一次都没停电。”当地供电所所长邹宗隆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一个月会接到五六十个投诉电话,整天都忙着抢修,今年改造后,实现了零投诉。”

据悉,梅花镇规划“十一五”期间围垦造地600亩做大水产品加工业,并建二级渔港,发展旅游业。电力部门已超前行动:110千伏文岭变电站上月已开工建设,最近正实地测量,准备拉一条10千伏线路到梅花渔港。

梅新村,只是福建省一个普普通通的电气化村。今年,仅长乐市就将有8个乡镇、80个村实现电气化,电气化新农村覆盖率达70%。

建设坚强农村电网

新农村建设,电力是基础。近年来,农网改造、城乡“同网同价”、“户户通电”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原来落后的农村电网。为了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用上优质、清洁、方便的电能,省电力公司加快农村电气进程,高标准建设电网,在用电水平、电能质量及降损节能、电网设施与管理、用电管理和供电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电气化还农村山清水绿。尤溪县梅仙镇坪寨村村民长期以来“靠山吃山”,家家户户除自己家烧菜煮饭用木柴外,大部分人还以卖柴为生,每天清晨上山砍柴。附近的青山成了光头山,远处山坳的大片森林也被砍伐殆尽,夏季小溪水流减小,农田常受旱,水土流失严重。农村电网改造后,实现了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村民纷纷购买各种电炊具,掀起了一场“厨房革命”。2006年,坪寨村被省电力公司确定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示范点,实施了电气化改造。如今,这里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全村97%的农户不烧柴,家家户户厨房“电气化”。同时,矿山企业通了电,矿藏资源的开采实现了电气化,采矿业快速发展,村民们纷纷到矿业公司上班,再也不干砍柴的苦差了。

电气化铺就农民幸福路。去年12月,石狮电力联营公司在全国首家通过考评,成为“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示范单位”。全市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776%,人均年用电量达7133.6千瓦时,超过新农村电气化县标准3.1倍,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1361.2千瓦时,超过新农村电气化县标准5.2倍。石狮祥渔村早在10年前就投入近500万元建起全村第一个冷冻厂,但由于供电无法保障,冷冻厂日制冰块能力只有115吨,日急冻能力只有50吨,一次性冷藏能力最多才100多吨。后来,村里准备投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冷冻厂,却因电力基础设施问题被耽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祥渔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从2006年下半年起,祥渔码头旁,一个个规模相当的水产品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形成了制冰、冷藏、加工等一条强劲的产业链。目前,全村有冷冻厂50多个,水产品加工企业60多家,日制冰块1290吨,急冻1190吨,一次性冷藏能力达13400吨,该村被省政府确定为“现代渔业示范点”。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年初,福建省全面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将农村电网纳入福建全省大电网进行统筹规划。福建全省电力系统自筹资金33亿元,大力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保证农村供电质量,促进农村用电消费。1-10月,福建全省已完成电气化乡镇81个、电气化村929个,已大大超过年初50个乡镇、500个村实现农村电气化的计划。自开展电气化建设以来,省电力公司已累计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个、新农村电气化镇91个、新农村电气化村1039个。

据悉,“十一五”期间,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将惠及福建全省30个县、300个乡镇、3000个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