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我们正满怀激情,喜迎党的十七大。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又走过了五年不平凡的历程——
五年中,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阔步前行。
五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党。”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话语铿锵有力。五年来,福建全省各级党组织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保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舞台广阔。五年来,福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建设上、在执政能力上、在引领发展上、在服务人民上、在改进作风上,在领导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动人风采,折射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璀璨光辉。
理论武装头脑,风雨锤炼队伍,永葆党的先进性。百姓心中,共产党员这一称号熠熠生辉
“群众的事再小,也要想方设法做好。”这是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心声;“在我心中,居民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一位基层社区干部的“豪言壮语”。她就是“小巷总理”林丹,在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岗位上,已整整服务了36年。
实施社区再就业工程,帮助下岗职工寻找就业机会;把刑满释放的劳教人员接回家来,用亲情使浪子回头;与孤儿结对子,为他的生活跑前跑后……36年来,林丹串千家门,交千家友,知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
整日忙的是最“婆婆妈妈”的事,忙到现在,自己都成了“婆婆妈妈”。可林丹却无怨无悔。在她的努力下,福州军门社区成为了群众向往的和谐社区;从她的行动中,群众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朴实本质。
行动的力量源于思想的升华。
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福建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引领方向、推进发展,一系列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全面展开。
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福建全省72639个党组织和152.6万名党员分三个批次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福建全省共整顿转化相对后进基层党组织2644个,理顺党员组织关系17990名,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3860名。福建全省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达2.1万人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29.7万件。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福建全省党员队伍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行动更加自觉,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近五年来,福建省委共召开12次全体会议,其中七届四次、五次、七次全会分别对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专门部署。举办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专题研讨班,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加强。
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印发了《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六个工作机制,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干部)院校重点对福建全省近2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积极推行“一班一策”,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干部培训,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实效,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推进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
全面推进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把作风建设体现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中,体现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践中。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包括以主要精力推动工作的形象、能够带领干部群众推动工作的形象、干部群众愿意跟着你一起推动工作的形象;树立对民负责的形象,包括立足本职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与时俱进勇于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实事求是认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包括能够公正廉洁的形象、能够对公正廉洁负起责任的形象、能够推动公正廉洁的形象。
提升思想、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增进团结,八闽大地上涌现出了为民发展,舍小家顾大家的好支书张仁和;临危不惧,为救受洪水围困群众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消防战士郑忠华;为事业奋斗终生,以“让中国人吃饱吃好”为理想的水稻专家杨仁崔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
这一个个在百姓口中广为传颂的名字,是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的充分体现,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生动写照。
提高执政能力,引领时代发展。共产党人成为海西建设的支撑和脊梁
半岭畲族村曾是霞浦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97年雷金花当选为半岭村党支书时,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然而,贫穷给雷金花的却是为改变家乡面貌艰难拼搏的动力。
与福建省委下派干部一道制定发展新思路,风风火火外出争取政策和资金,帮助和督促村民上好计划要上的项目。在雷金花的带领下,村民齐心协力,僻静的半岭村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
如今的半岭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往村里和外地的两条村道完成了硬化。造福工程一期也已圆满实现,18户、86位村民迁入了新居;二期工程已整出宅基地,今年将迁入村民23户、108人。在村集体贴息扶持下,村民们发展起乌龙茶园150亩,兴建沼气池15口,初步形成了“猪—沼—茶”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党员带头引导村民饲养良种鸡1.2万只,栽种速生林180亩,试养蜜蜂50箱,引种太子参100亩。2006年,半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200多元。
作为半岭村的领头雁,雷金花时刻谋划着如何更好地为畲族群众服务。眼下,她又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山外,引导村集体另辟发展的空间:由村集体投入40多万元,在霞浦城郊拟建铁路货运站的用地旁,买进4亩地,计划兴建一座标准化厂房;选送2名青年前往安溪学习乌龙茶种植和加工的技术,并在村里建起一个年产5000公斤干茶的加工厂;在临近杨家溪风景区的观音亭,举办大型畲族盘歌会,在大力弘扬畲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寻找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新商机。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也是解决一切困难和矛盾的根本途径。发展,成为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海西建设最佳结合点。
懂发展、会发展,能带领群众共同发展,是百姓对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期望;抓好第一要务、服务第一要务、落实第一要务,是各级党组织推进党的建设的中心所在。
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为民发展,成为了十六大以来,福建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最响亮主题。为发展公正用人。福建省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注重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看班子、看干部,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海西建设的实际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切实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倡导“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要求和方法,加强对干部的公正考核、公正评价、公正使用,促进公正选人用人导向的进一步形成。2006年底面向福建全省公开选拔20名厅级领导干部取得成功。2002年5月以来,福建省委全委会先后7次票决了105名正厅职领导干部的任用人选和推荐人选。五年来,福建全省各地共开展了100多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选拔了20名厅级和1000多名县(处)级、科级领导干部。
为发展夯实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步迈进。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总结推广农村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协调功能;创新“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2004年福建全省先后选派4500多名党员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今年第二批5155名党员干部又进村任职;全面完成163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在福建全省12856个村实行了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共召开了30131场听证会,提出听证会的村务重大项目有33946项,办结率为98.4%,群众满意率达94%。
为发展选贤荐能。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构筑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加强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加,素质持续提高,结构持续合理,人才环境持续完善。截至2006年底,福建全省人才总量达226.2万人,形成了一支由14名院士、79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817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2213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8名省青年科技奖人才、4000多名回国留学人员组成的高层次人才群体,涌现了一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学家。
为发展保驾护航。福建省委把反腐倡廉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坚强纪律和政治保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把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注重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监督作为重要方法,推进党务公开,深化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巡视工作,切实发挥监督作用,持续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把改革作为重要措施,深入推进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制度和投资体制等“五项改革”;把制度作为治本之策,增强制度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力和监督力,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推动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中,共产党人迸发出了火一样的热情;海西建设中,共产党人成为了支撑和脊梁。2006年,福建省经济总量达7500亿元,增幅创8年来最高;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1.13倍;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9位;进出口年均增长21.9%,进、出口额居全国第8、第6位。
把握时代的脉搏,凝聚广泛力量。百姓眼中,鲜艳党旗魅力无限
“以前觉得企业只要抓好经营就能赚钱,现在看来,党支部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上作用不可小觑!”福建省越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本真的这番话,道出了诸多非公企业负责人的心声。
近几年来,由于图书市场的持续低迷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越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压力下,党支部靠着党员的模范作用,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党支部刚成立一年,2006年一年的图书销售额就达3000多万元,比往年增长了30%,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有了党支部牵头,各种活动也开展起来了,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张本真说,这一切,不仅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也增强了企业的团结力,真正做到了“支部搭平台,党建促经济”的双赢局面。
几年来,主动申请成立党支部在福建省非公企业中已蔚然成风。截至今年6月30日,福建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8732家,党组织组建率100%,单独组建率98.3%,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率先实现“全组建”。
企业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排头兵”,职工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是百姓对党组织和党员的亲切称呼。通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今年1-8月,福建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05.83亿元,同比增长20.6%。同时,近年来非公企业党组织还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680多起,解决劳资纠纷800多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社区、在机关、在学校,百姓永远把鲜艳的党旗看作是心中最亮的红。
党旗指引前行。在抗洪救灾的最前沿,哪里有险情、哪里最艰苦、哪里群众最需要,党员就出现在哪里、冲锋在哪里、战斗在哪里,他们以血肉之躯为党旗增辉添彩,在风口浪尖谱写华丽篇章。
党旗凝聚人心。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团结带领下,福建全省上下形成了应对风险的气势、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服务全局的合力。这是一笔最可宝贵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
党旗魅力无限。五年来,福建全省共发展党员24万名。截至今年6月30日,福建全省基层党组织达7.98个,党员总数达160.29万人。
五年的历程不同寻常,五年的成就光辉灿烂。历史将证明,在日益繁荣的海峡西岸,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展现无限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