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在人类历史中弹指一挥间。然而这5年,又是福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5年。如果你是远方的游子,你必将惊讶于你眼中故乡5年来的巨变——
出行更加方便了,路网四通八达。看高速公路,累计通车里程达1229公里,覆盖福建全省大部分地区,从闽浙分水关到闽粤分水关的时间从20余小时缩短到六七个小时;看铁路,赣龙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进出省大通道增至4条;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也在建设之中;
电力充裕了。城市不再拉闸限电,农村也实现了户户通电,平潭岛还搞起了风力发电。去年一年,福建就新增装机容量443万千瓦,福建全省累计已达2205万千瓦。可以说,到福建投资兴业生活,已经不会有缺电之虞了;
产业集群活力更强了。泉州的鞋服,湄洲湾的石化,福州厦门的电子、汽车,莆田的木材,福清长乐的养鳗,德化闽清的陶瓷,一个个区域品牌走向全国,走向海外。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从丘陵平原到深山大沟,一排排新厂房拔地而起;
人居环境改善了。福州、厦门、泉州,一个个装点得绿意盎然的楼盘次第上市,仅福州,近4年每年的新增商品房面积都在500万平方米以上。在乡村,一栋栋洋气十足的“别墅”映入你眼帘,其实它们往往就是当地村民的民居……
有数据为证——
2006年,福建全省GDP突破7500亿元,增长13.4%,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8.6%,总量规模处于全国第9位。
2006年,福建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28.4%,是1995年以来增收最多的年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1,为历年最高。
2006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994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246元,连续14年居全国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4%和8.3%,分别为2003年和199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毫无疑问,在福建的发展史上,这是值得赞叹的5年,也是值得欢歌的5年。于是,当我们仔细探寻这5年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时,我们发现——“转字为要,谋在其中。”五年来践行科学发展观,改革与创新始终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改革创新谋发展,这发展理念已深深地植根福建人的心中,内化成福建全省上下一种自觉的价值观。
激发发展活力
人们对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有关改革创新的论述印象深刻:“着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要保护创新热情,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实践,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构建创新支撑体系,是海西战略九大支撑体系之一。几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作改革创新的表率,不遗余力地营造改革创新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福建的企业家们记得,为了支持、鼓励企业家这一以改革创新为天职的社会群体,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亲任福建省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以“雄风依旧在,豪气冲云天”的亲切勉励和殷切期望,为企业和企业家的改革创新撑腰壮胆,加油喝彩;南平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破解“三农”难题,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前往调研、总结,充分肯定并大力推广。许多事关全局的改革与创新,都从省里率先开始。就在几天前,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再度大幅精简行政审批项目,31个省级部门共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90项,减少幅度达40.8%。从2000年11月至2003年1月,福建省已陆续取消或下放了665项省级审批项目。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施行以来,福建省就着手开展新一轮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第一阶段减少了29个省级部门共68项行政审批项目,此次大幅精简,是福建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又一重大举措。
如果要说,福建这5年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那就是催生了“海西战略”。“海西战略”是创新的产物。“海西战略”从萌发到运筹,更折射出福建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的理政智慧。人们从“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中看到,福建已经致力于改变过去20多年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开始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最新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对此作出简洁有力的评价:“海西”三年,声势日壮。
改革已成常态
勇于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创新,八闽大地风生水起,海西建设气势如虹。
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林业改革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值得福建人自豪的是,在这一场被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农村生产力又一次大解放”的改革中,福建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从2003年4月开始,福建省在过去“三定”、放权让利等历次改革的基础上,开始了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做法有三项:一是通过林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把林地的经营权落实到户、到人,明确了产权,确立了经营主体。二是通过林权登记发证,以法律的形式落实了林农的处置权、收益权,真正实现了还山还林还利于民。三是通过配套改革,建立林业要素市场和服务平台,规范了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促进了人才、资本、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盘活了森林资源。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权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林业生产力。2006年,福建省林农增收15亿元,主要是集体林业发挥作用。南平、三明等主要林区的农户从林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调查,林改三年,福建森林覆盖率增长了2.44个百分点,有林地面积净增500万亩,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间造林投入额最多的时期。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福建林改的“三级跳”,为全国的林改探索了一条全新路子。而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因最早开始全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做是中国林改“小岗村”。
应该说,林权改革是福建这5年来最有影响的改革之一,更是福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缩影。事实上,改革,突破那些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障碍,致力于构建有利于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好的制度框架,在福建,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无论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是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无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建立包括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现代市场体系,福建的改革,有宽度,有深度,更有力度。通过改革谋发展,改革也是生产力,已成福建全省上下共识。请看:
——“长汀现象”。地处福建西大门、曾是国定贫困县、又是全国四大水土流失区之一的革命老区长汀县,内无资源之优,外无侨亲之便;剩余劳动力达18万,占全县总人口1/3还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福建全省末流。然而自2003年以来,这里旧貌渐换新颜:海内外纺织服装企业踊跃来此投资办厂;原本劳力输出大县成了输入大县;新型农业模式正不断地使当地农民悄然变为农民工人……长汀的这一变化被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称为“长汀现象”。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长汀的这一变化,源于福建正在大规模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源于这个战略带来的两把“金钥匙”——体制创新,用抓工业的思路激活山区农业;以人为本,用劳动力资源积聚工业产业。
——厦门湾港口一体化。厦门湾港口,扼九龙江入海口。在这个湾区内,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港口资源被九龙江长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既不利于港口资源的统一开发,又给管理带来许多不便,更不利港口的做强做大。所谓“合则两利,分则两伤”。2005年底,省交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06年1月1日开始,原厦门港已有的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和和平客运港区,与漳州招银、后石、石码港区以及海沧西侧岸线8大港区重新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厦门港。它意味着以往“一湾两港”的厦门湾终于实现了港口一体化。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既是福建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中国真正跨行政区域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的探索、创新和突破,在许多方面具有模板意义。
——福建高速融资密码。为适应“延伸两翼、对接两洲,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推进海西建设的要求,去年福建省把原“三纵四横”3234公里的高速公路规划修订拓展为“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近5900公里。“十一五”时期福建全省高速公路计划投资750亿元,建设里程2061公里,实现通车里程总量翻番,福建全省85个县区中65%可直通高速。每年投资150亿元以上,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钱从哪来?省高速公路公司的回答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走多元融资之路。最重要的一步“棋”是向证券市场筹,利用资本市场筹资。今年3月23日,经中国人民银行备案核准,省高速公路公司成功发行40亿元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仅3.6%,期限1年。这是福建省国有企业首次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与银行借贷比,财务费用节约1亿元以上。其实,省高速公路公司之前已从发行债券中尝到了“甜头”。2005年6月,省高速公路公司债券发行总额为20亿元,期限10年,按当时利率就节约财务费用约1.8亿元。
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福建许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在全国首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福建机制;发展县域经济中“实施简政放权,赋予各县(市)相当于设区市的经济社会管理审批权限”的“福建模式”;着眼解决劳工与就业问题的“劳务派遣”。还有率先在全国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先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率先推行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出台祖国大陆开放台胞注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改革创新,已经给福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制度力量;改革创新,还将为福建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制度力量。
增强创新能力
经济学家经常为这个问题争论——究竟是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呢,还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福建的实践者对这个两难的问题给出了睿智的答案: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其实是互为制约因素的。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前提必须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制度安排;说制度安排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离开技术创新,一切都显苍白无力。
其实,福建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近5年来的发展,始终是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正源源不断地为福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一个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代表了一个地方的自主研发能力。2000年,福建省的R&D经费约为21.1亿元,2005年增至53.62亿元,是2000年的2.54倍,年均增长20.5%;2006年福建省R&D经费为67.43亿元,是2000年的3.2倍,比2005年又增长了25.9%。
数字虽然枯燥,但最有说服力。福建省近年大力推进总部经济,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孵化能力。2006年,福建全省新认定186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4家企业通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福建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80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7家。至今,福建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123个,其中国家级12个。科技部数据显示,福建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
一个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9月18日紫金矿业H股股价冲破10港元大关。按该公司发行股131.4亿股计,紫金矿业总市值已超过1300亿港元。须知,紫金矿业1992年起步总资产才352万元,2003年公司在香港上市时总市值才43.36亿港元。是科技创新让紫金矿业改写了福建不生产黄金的历史,是科技创新让紫金矿业实现了几何裂变式的飞跃,创造了中国矿业的奇迹。
一个平台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点。面对福建省经济技术、资源的“短板”,立足于建设创新型省份,同时立足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200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每年的6月18日,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数百位科研人员带着成千上万项目成果来到福建,俄罗斯、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国际著名专家和知名企业、机构也纷纷前来参会,令福建企业如鱼得水。5届“6·18”,共对接成功1.5万多个项目,总投资达2300多亿元。“6·18”已成为海西自主创新的有效平台,成为福建开启建设创新型省份之门的“金钥匙”。
事实上,自主创新支撑下的福建经济,正成功地从“福建制造”走向“福建创造”。到2006年底,福建全省专利申请累计达7.11万件,专利授权累计4.38万件,专利授权数居全国第9位。迄今,福建省共有49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02项,位居全国第五。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数仅为福建全福建省企业数的0.36%,其产值却占福建全省的16%,创新让他们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真正领跑者。统计数据还显示,不断壮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福建全省经济总量贡献的份额在进一步增加,且发展迅速。2006年,福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创造增加值79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6.7%。
2006年9月,省里作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回望过去五年,我们为福建省社会经济取得的骄人业绩欢欣鼓舞;更令我们对未来发展感到信心倍增的是,改革创新谋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改革创新谋发展的氛围已经在福建全省形成。经济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它选择了改革,选择了创新,它就选择了繁荣。我们同样相信,今天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选择的也是一条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