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海西战略深入推进 海西各行“冠军”不断涌现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6

日前,福建科迪环保公司开始采用低温负压热馏处理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这项国内首创的新技术,将“吃”进的垃圾“吐”出三种能源宝贝——接近天然气的可燃气体、焦油和炭渣,其中炭渣又被用作燃料,为新的垃圾热馏处理供热,期间不再添加任何燃料。同时,在处理垃圾过程中,有效抑制了二(口恶)英的产生,不会对水源、土壤、大气造成二次污染。这项技术的推广,有望让人们告别垃圾处理产生的阵阵恶臭和滚滚浓烟。

9月,台湾友达光电位于厦门的全新制造基地正式投入运营。作为位居世界第三的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台湾友达光电之所以在此落户,是因为厦门已经形成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光电产业链。

……

类似这样的“全国首创”、“全国之最”乃至“世界首创”、“世界之最”,正如雨后春笋,在海西大地上蓬勃生长。

冲门而进闽海阔,破门而出飞蛟龙。善观时变、顺势有为的福建人,从来就爱拼会赢、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四谋发展”的海西建设实践主题和“四个重在”的海西建设实践要领,在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共建和谐、两岸交流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经验和模式,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新技术、新创造,涌现出许许多多全国“冠军”、世界“冠军”。

“冠军”在海西,海西因许许多多“冠军”的点缀而更加璀璨、多姿。

  体制创新提升了执政能力

8月23日,光泽县政府和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协定合作建设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首期面积40万亩,“南平林纸一体化改革试验区”随之正式启动。这是福建省继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又在全国率先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林纸一体、互相促进、发展共赢的新路子。

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福建省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动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站在海西建设的新起点上,福建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了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为海西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保障。

——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创新就业方式,通过劳务派遣,把处于就业竞争弱势地位的零散、无序的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培训、规范管理和有序流动。这项着眼于解决贫弱群体就业问题的创新举措,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劳务派遣已成为全国性新兴的就业方式。

——2005年初,继在全国率先进行第一家省级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构建全国首家覆盖福建全省范围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网后,福建省又率先实现覆盖乡村一级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做到预警到乡、预警到村、责任到人,提高了基层的防灾减灾能力。2005年8月,国家防总领导在听取福建防御强台风工作汇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福建防台风工作抓得越来越漂亮,预案越来越好,措施越来越到位,减灾效益越来越显著,防汛防台风水平越来越高,确实把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工作能做到这种程度,在当今是一流的。”2006年7月,国家防总领导来闽检查工作时,总结福建抗灾救灾所取得的诸多宝贵经验,其中之一就是“体制优秀,机制有效。”

——继2003年开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2006年,福建省又率先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在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公益林保护、森林资源流转的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今年创造性地出台了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开创了我国区域性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先例。

在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中,福建省不但着眼于局部发展好、某个领域发展好,更着眼于全面发展好。为此,在属于发展重点、难点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也频频推出改革创新之举,促进了海西的统筹协调发展。

——2004年,福建省为求解“三农”难题,在全国首创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定期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推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是年7月,福建全省共选派4134名机关党员干部到后进、薄弱村任职。三年来,驻村干部激发了3700多个村的发展活力,促进扶贫开发的整体推进。今年8月,福建省第二批200多名省直下派驻村干部又奔向广大农村。

——自2005年开始,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农村村一级农技员、治安调解员、计生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卫生员、文化协管员等“六大员”制度,协调城乡加快发展。去年,福建省又率先开展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300多所县及县以上医院的1万多名医生,分别下到乡镇卫生院,直接服务当地农民。

事实证明,不论是涉及局部、领域还是涉及整体、全局,体制机制创新都立足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赢得了民心,实属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以林改为例,林改之后福建省有林地面积净增500万亩,活立木蓄量净增79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林业发展景象已初步呈现。松溪县花桥乡村头村村民自发集资1万多元,在村头竖了一块大石牌,颂扬林改政策。村民们说:“党的富民政策好,写在纸上怕破掉,雕在木头上怕烂掉,刻在石碑上才能永久!”

  科技创新转变了发展方式

9月7日,记者在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涂改临首创的杏鲍菇标准化栽培厂房采访,看到菇房的温度监控完全实现了电脑化。菇房里安装了超声加湿机、测温器等现代仪器,菇房的温度高了,制冷机就工作;温度低了,制冷机就停止,菇房温度历史趋势曲线还能记录15天的温度情况。运用这种技术,不但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还使杏鲍菇的产量提高了20%。

首创电脑化管理杏鲍菇标准化栽培厂房,仅是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过程中的一件新生事物。作为福建省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广大技术人员和菇农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许多新技术,特别是率先把木屑、甘蔗渣、玉米芯、棉籽壳、麦皮等运用于食用菌生产,把原来的废弃物变成资源重新利用,食用菌产业成为循环经济的典型之一。目前,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在品种开发、栽培技术创新、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出口创汇等方面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食用菌产业从规模产业发展为优势产业,得益于福建省形成的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当前,经济社会正处在重要转型期,海西建设遇到的挑战不仅仅是如何加快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持续发展。只有在发展中坚持“好”字当头,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方式,海西才能真正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而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统筹协调发展,就要依靠科技创新。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依靠自主创新,从一个总资产200万元的小厂成长为拥有11个控股子公司和完整产业链的全球最大的钨丝生产和供应商。该公司研发的亚微细钨粉、纳米级碳化钨粉均系国内首创。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在国内第一个研制成功可控硅自动控制高压硅整流产品,第一个研制成功电除尘器脉冲供电装置,第一个将干法脱硫技术应用于30万kw机组工程;与此同时,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集顶部振打和侧部振打两种技术为一体的新一代产品BEL型电除尘器。

——厦华电子致力于高清平板电视的“做专、做大、做强”,一直以科技创新取胜,在全球设有16个研发平台,创造了“10年高清路,10座里程碑”的领先成就。特别是在2006年创造性地实现上下游技术研发的无缝对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能微晶”平板电视,成为中国市场首获高清认证的最大尺寸液晶电视。日前,联合国项目采购机构向厦华电子公司颁发了平板电视供应商资质证书,这是中国自有品牌平板电视获得联合国采购的第一张“绿卡”。

——福建省的农业科研人员专注于水稻育种攻关,使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抗瘟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著名杂交稻育种专家谢华安培育的“特优175”和“Ⅱ优明86”亩产分别达到1185.5公斤、1196.5公斤,先后打破了世界单产纪录。

……

海西战略实施后,在科技创新精神的带动下,福建省催生了一批产业“冠军”,提升了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平板电视基地厦门,聚集了厦华、东元、冠捷、夏新、万利达5个平板电视整机厂商,随着厦华新厂房的建成投产,东元及冠捷项目的建设,厦门平板电视的总体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一个个“冠军”,催生了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一个个“冠军”,聚合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孵化了一个个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由此形成的发展合力,促使海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为凸显,海西在新一轮发展中的主动性、在全局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人民唯重促进了社会和谐

9月中旬,省政府出台《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指导方案》。根据这项指导方案,从今年起,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资助标准在原先资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元,即每年人均资助总额不低于50元。与此同时,福建省的新农合由试点转入制度建设。

初衷不改唯民重,发展为先情意浓。虽然,福建省经济总量还不大,历史欠账还很多,办实事好事的物质基础还不雄厚。但正如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农合制度建设一样,福建省一以贯之坚持人民唯重、人民唯先、人民唯大,坚持为民谋发展,以“五个率先”为标志的系列惠民政策,切实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6年底,福建全省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近11亿元,当年发放3.87亿元,惠及76.3万农村困难群众。今年1月起,福建省又把农村低保标准由家庭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保障人数增加到78万人,今年预计支出低保金5.26亿元。

——在全国率先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福建全省农民一年受益27亿元,人均减负103元。

——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保险试点。共涉及农村住房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水稻种植保险、渔工责任保险和渔船保险五个险种。其中,农村住房保险涉及福建全省农户663万户,每户保险金额5000元,保费统一由政府买单。一年来,已有17681户受灾户受益,获得理赔款1440万元。从去年起,农房保费全部由省级财政统一支付,省里还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许可的条件下,拿出一定资金为农户投保,增加保额。

——在全国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据统计,自去年以来,福建全省用于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的支出已达13.56亿元。新学期福建全省各级财政共为城乡义务教育减免支出3.4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支出为2.24亿元,将使360多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同时,从今年起,福建省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也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惠及2.32万人。目前,省级财政承担的560多万元已全部下达,加上市县区分担资金,福建全省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及特教学

生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资金已达到840多万元。

——在全国率先设立高校和中职校贫困生资助制度。2005年起,省政府设立高校“政府助学金”,对福建全省普通高校学生中约20%左右的贫困生实行补助。从今年秋季起,福建省高校、中职校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体系将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纳入资助范围。新学年,福建省将筹措8.1亿多元,资助49万多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中职学生,资助面相当于上年度的3.6倍。

……

这些措施,集中体现了福建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创造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大好局面。

  先行先试开拓了两岸交流新局面

在今年“9·8”投洽会举行的海西论坛上,台湾铭传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樊中原深有感触地说:“海西战略把台湾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这片离他们最近的地方。”

近些年来,用好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闽台合作交流出现了新局面。海西,已经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作为海西最大效应的闽台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升温,也是缘于其中率先创造的方式方法:

——2004年12月,55名福建居民搭乘“同安”轮从厦

门出发直航金门,成为祖国大陆居民中首批直航游金门的游客,开启了两岸旅游的双向对接。

——2005年7月,福建作为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的试点省,设立了两岸金桥(福建)就业培训机构,率先开展两岸职业培训交流与合作。

——2005年1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祖国大陆首个提出开放台胞注册个体工商户的政府文件。

——2005年12月,福建率先启动厦门、金门“两门航线包裹快运业务”,实现两岸交流往来的新进展。

——2006年4月,澎湖县“议会”访问团应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邀请赴泉州访问,实现了祖国大陆地方人大与台湾地方“议会”的首次握手。

——2006年12月27日,台中人曾祥德到福州市鼓楼区工商局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手续,在一个工作日内拿到了营业执照,成为祖国大陆首个台胞个体户。

……

这些符合中央对台政策的先行先试举措,使闽台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仅以闽台农业产业对接而言,今年上半年,福建省新批农业台资项目41个,合同利用台资8901万美元,实际到资7121万美元;福建全省已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957个,合同利用台资24.8亿美元,实际到资14.3亿美元,在祖国大陆各省市中位居第一。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在今年“9·8”投洽会举行的海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作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起点和未来两岸共同市场的试点。”

海峡西岸势如虹。

随着海西战略的深入推进,海西舞台必定更加宽广,海西“冠军”必将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