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80年代淡水养鳗技术从日本引入福建并在涵江诞生第一家养鳗场以后,20多年来,养鳗业一直是福建省的大产业。现在,福建是中国最大的出口鳗鱼养殖、加工省份,2006年加工出口烤鳗约占全国的70%,福建全省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
然而,养鳗业是一个高消耗资源的产业,特别是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对水质要求特高。一些地方养鳗业破坏水环境的警钟已经敲起,福建省鳗鱼产业如何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据了解,目前福建省除少数山区养鳗用的是地表水外,养鳗业依靠大量抽取地下水,这种情况在福建省最集中的鳗鱼产业基地福清、长乐最为典型。连日来,记者在这两地调查发现,因养鳗产业大量抽取地下水,已经破坏了这里的水环境。
变味的大架河
火辣辣的阳光下,刚三十出头的王国春光着膀子一个猛子扎进大架河。十来分钟后,他举着一个装满了有些浑浊的大架河底层水的瓶子来到记者跟前,说:“你尝尝,肯定是咸的。”
大架河是淡水河,怎么会是咸的?记者半信半疑地伸出一个指头沾了水,一尝,真是咸的。两天后,王国春反馈:经过专业测量,当天所取样水咸度是2.5度。王国春还说,前一段下了雨,要不然这二三米深的大架河,连上层的水都是咸的。
王国春是长乐市漳港镇王朱村人。去年他种了20多亩芹菜,希望借此改变一下有些困窘的生活状况,可是到头来芹菜居然颗粒无收,他因此亏了4万多元,背上沉重的债务,现在只好在村里靠为机砖厂开拖拉机度日。
事后,王国春做了调查。他发现,村里的母亲河大架河,不知什么时候起由淡水河变成了咸水河。
村民王依敏告诉记者,因为大架河变咸,村里的耕地无法耕作,西瓜、青菜、水稻这些传统作物无法生产,大片的耕地就被村里兴办的机砖厂拿去取土烧砖了。据他估计,全村原有耕地800多亩,现在剩下不到20亩。
让大架河水变了味,原因到底是什么?王国春、王依敏还有其他村民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指认:是养鳗业造成的。他们认为,漳港镇近年养鳗业发展迅速,大量抽取地下水,经鳗池用过直接排入河里。由于漳港靠海,地下水含咸分,日积月累,大架河就成了咸水河。
大架河流经的两个乡镇和下游的文武砂镇,凡大量养鳗的地方,河水也成了咸的,周边的土地都不能种菜、稻,慢慢的也变成砖厂的原料基地。
枯竭的地下水
在同是养鳗业基地的福清,记者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那里的水环境一样不容乐观。
上迳镇是福清养鳗业最集中的乡镇之一,曾经发生过村民因饮水问题联名向福清水政监察大队告“养鳗场夺走了我们的水源”事件。
这天,记者雇了一辆“摩的”直奔上迳镇几个村庄。
官元村老人协会里的依伯依姆无奈地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水井,打个10~20米就出水了,现在村里喝水靠机井,机井都打到了130多米。这才10年时间啊!”官元村的村民说,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养鳗场大量抽取地下水。一个养鳗场要打三个机井,而他们全村人日常用水才用一个机井。
“摩的”司机也告诉记者:他家在上迳镇洋中村,10年前,上迳镇养鳗业刚开始时,他们村一口10米深的水井供50户人家饮用绰绰有余。现在,每口井都干了,新打的机井100米深都未必出水,就是出水也够不了50户用。养鳗业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问题其实在福清是个普遍的问题。福清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曾鹏说:“几年来,此类投诉持续不断。”
根据曾鹏提供的数据,福清是个缺水大县,年降雨量约1355毫米,每年能够取用地下水供给量为1.8亿立方米。可福清有500多家养鳗场,光养鳗场每年至少抽取了1亿立方米的地下水。
警惕前车之鉴
淡水河变成了咸水河,老水井枯竭不出水,等等。听了记者的描述,福州大学环境学院的副教授潘文斌博士以一位学者特有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他的忧虑:“如果所说现象皆是事实,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过度抽取地下水的问题的确在福建省的主要养鳗区出现了,而且,问题不容忽视。”
潘文斌告诉记者,台湾曾经出现过度抽取地下水的问题。上个世纪末的台湾,沿海养殖业极度繁荣,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户大量抽取地下水。有关资料显示,过度抽取地下水给台湾带来了不良后果。台湾有十分之一的平地因大量抽取地下水而下陷,有的地段下陷近3米之深,原有的海岸线因此被侵蚀、倒退、消失,其中较为严重的有宜兰的头城海岸和澳仔角海岸,台北县的八里海岸等。这些海岸在过去20-30年间,分别后退了100-200米,有些房屋已消失在海中。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台湾在沿海筑起了450公里的水泥海堤,这使台湾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一半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风貌。
潘文斌说:“过度抽取地下水,主要的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破坏了局部地区的水循环,直接的后果就是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二是地面下陷,海水倒灌,出现淡水河变咸水河;三是对受纳废水的河流水环境有一定影响,大量的鳗池废水排入河流,河流也会变味。”
期待管理合力
曾鹏告诉记者:“福建省早就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但是不少百姓的水资源意识十分淡薄。我们水政监察大队曾经到渔溪、上迳等地去执法,养鳗厂老板会反问我们,‘我花钱租的地方,难道还不能挖水?’”
“更为糟糕的是,”曾鹏强调说,“对于养鳗场的开办许可审批,政府有关部门是彼此独立做出的。像养鳗业这样资源能耗消耗高的产业,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把取水许可作为开办许可的前置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制约养鳗场想挖水就挖水,想打几口井就打几口井的现状。”
在采访中,也有一些乡镇干部反映,水资源与养鳗业的矛盾很深,但这个矛盾很难协调,因为养鳗业是镇里的支柱产业。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产业的规划与发展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潘文斌博士非常不赞同那种为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容量的做法。他说:“现在很多地方,在谋划发展一些产业的时候,只想着纯粹的经济效益,而根本不考虑地方的资源环境是否足以支撑,漠视环境自身的存在价值,缺乏对环境容量做科学的评估。”
多年来一直在与出口鳗鱼打交道的福建检验检疫局食品安全监管处,对有关人士养鳗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示了高度的关注。鳗鱼产业是一个高耗能、资源性的行业,据统计,每养一吨成鳗,需要用水1.8万吨。目前福建省鳗鱼产业整个运行模式仍然十分传统,高密度养殖、盲目扩张、追求产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影响,而且直接冲击了出口鳗鱼市场。
鳗鱼产业传统的运作模式,鳗农淡薄的水资源意识,管理各自为政,等等,这些都是造成目前养鳗业遭遇水资源危机及水环境恶化的因素。现在的问题是,有关人士和部门,如何能够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如何从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达成共识,形成管理合力,这才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