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三峡移民的幸福生活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0

12日上午10时,在距离邵武市城区4公里的莲塘村安坪组一栋二层的水泥房内,从重庆奉节移民至此定居的任忠珍正照顾着读二年级、放假在家的9岁小孙子杨青松。原来,自从附近的城郊工业园区建起来后,任忠珍58岁的丈夫杨传贵和儿媳妇董德萍都有了工作。而儿子杨利洪去年也花十几万元买了部货车跑起了运输。

“以前附近没有工业园区时,打工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家里人都能像城里人那样上下班了。”随着收入的提高,老任一家也寻思着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去年他们花了3万多元,将自家占地100平方米的平房加盖了一层。

据了解,“安坪组”这一名称便是来源于这些村民的家乡——重庆市奉节县安坪镇天鹅村。现在组里共有38户176人,从2000年8月31日抵达邵武算起,他们已经在这里整整生活了7年。这里的村民都如老任一家一样安居乐业。

在安坪组的村头,记者见到整洁的村容村貌和连排整齐的自建房,而在村头的一个新建的篮球场上,放假在家的孩子们聚在这儿玩闹嬉戏。一旁的村民活动中心,阅览室、棋牌室、会议室以及液晶电视、空调等设备一应俱全,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上悬挂着的“能人榜”和“成才榜”。

今年30岁的胡体学是这些荣誉榜上的常客,前些日子,身为“包工头”的他在园区内完成一个14万元的排洪沟工程,而目前他正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对象在邵武电大学起了乡村管理。“刚到邵武落户时,家人都只能在村里务农,而我到城里打工,一天也只能赚20多元。”2003年工业园区在附近“安家”后,胡体学便开始到园区内跟一些包工头做小工,而妻子向国珍也到园区内宝姿日用品有限公司上班。“时间长了,自己便开始包一些工程来做,家里的地就租给别人种烟叶了。”目前,胡体学已经是村里的能人,年收入近10万元,他还带动着组里的许多青壮年和他一起干。“现在我们组在园区内企业工作的有70多人,这两年收入多了,我们这里有22户将房子加盖到两层,10户加盖到三层。”胡体学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由于村级水泥路建设的完善、工业园区的建设,跑运输也成了安坪组村民的“热门职业”,村里现在共有11部农用车,“大家都是用当初工业园区的征地款和自己的一些积蓄买车,两年便能收回成本。”

去年,组里还诞生了“搬家”后第一个大学生。杨义全,目前就读于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尽管在放暑假,但懂事的他前些天还是跟着父亲到工业园区搬运沙石料,“一天能赚50元,算是勤工俭学吧。”刚到邵武时,杨义全正读初二,“一开始,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很不适应,莲塘中学的老师与我们这些移民学生帮扶结对,帮助我们克服生疏心理,对我们融入当地生活帮助很大。”2年后,他顺利考上邵武市的重点高中。“考上大学后,镇里村里都给我发了奖学金,邵武慈善总会也对我的学费提供了资助,我很感谢他们。”“现在有人问起是哪里人,我们都说是邵武人,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胡体学自豪地说。

目前,安坪组已被列为“邵武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镇、村两级政府充分利用紧靠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交通便利等优势,积极引导移民走出家门,就近企业打工,移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安坪组村民的人均收入接近5000元,比2000年迁入时翻了两番。生活改善了,气也顺了,去年投资1亿多元的安坪变电站要征地80多亩,村民们都积极配合,没有出现矛盾纠纷。现在,村民们不但完全融入当地生产生活,几十位远在重庆四川的亲朋好友还在他们的介绍下,纷纷来到邵武发展、就业,一起在安坪村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