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港区经济贸易发展局,记者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两组数据——2007年3月13日,泉港石化园区项目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当场签约14个项目,投资金额40.8亿元;2006年,泉港区拒绝了10万吨聚丙烯、普安五金电镀工业片区等项目10余个,涉及投资额20多亿元。
一边是不辞辛劳远赴上海招商,一边是把送上门来的项目拒之门外,泉港人究竟在打什么算盘呢?原因就在于项目准入制的推行。
2月25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正式签署合资合同。早在两年前,泉港区就着手制订科学合理的石化产业规划,提出高起点规划、功能化布局、生态式发展,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以衍生产业链为主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石化基地。根据规划,泉港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着重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辐射力大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同时扶持中小企业主动承接大企业集团产业链条。为此,泉港区于2006年4月推行项目准入制,依托泉州市政府专家顾问及相关行业的专家,组成项目准入评审组,在项目入驻前就进行严格的评审,内容涉及环境指标、能源消耗、用地合理性、产业布局、技术水平、投资强度、财税贡献率等多个方面,形成评审意见供区委、区政府研究参考。
“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项目准入评审组掌握着项目进驻的‘生杀大权’,只要是不符合产业导向、经济效益差、投资密度小、带动效应弱的项目,即使是分管领导签了字的,评审组都可以一票否决。”泉港区项目准入评审组成员陈锡龄说。
项目准入制的推行,抬高了项目的入驻门槛,提升了项目质量,保证了石化产业规划的实施。“如果仅仅是解决一个门槛问题,还不能算成功。”泉港区委书记游祖勇介绍说,评审组不仅是“考官”,还是“服务员”,有一些申报项目虽然不达标,但如果对项目布局、生产工艺等进行优化调整后完全可以达标,评审组就会提出新的方案,提供专业咨询,引导企业在产业链中找准位置。实现双赢、多赢,这是区委区政府赋予项目准入制更深的内涵。
这一点,福建新益化工有限公司的苏先生深有体会。他原本想到泉港投资高熔值聚丙烯项目,项目申报上去后,评审组认为,福炼一体化项目中已包含年生产40万吨聚丙烯的能力,不管是从布局还是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看都不科学,建议重新调整投资方向。在随后专家调研论证的帮助下,他决定调整为环氧乙烷。“环氧乙烷属于石化下游产品,是生产洗发水等精细化工的重要原料,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若能落户泉港,可就近泉港石化园区取得原料,节约生产成本。”苏先生高兴地说,他最近正忙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和技术洽谈等前期筹备工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倡导“零用地”招商,不增一亩用地,实现企业增资扩容,合同外资2320万美元;肖厝港7万吨散杂货码头巧借湄洲湾大落差的潮汐,实现浅水深用,泊位运能增加14倍……泉港区上下正以科学、主动的运作,迅速提升石化基地的水平和层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