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两会聚焦—— 让城乡群众都能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3
“构建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法治化。”“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住房供应体系,让居者有其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福建省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集思广益,献策献计。
医疗保障:山区不应是弱区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医疗体系问题比较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基层组织资源缺乏、新老疾病双重威胁重视不足、公共卫生人才严重匮乏。”全国人大代表施作霖在提交的《关于构建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中指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山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作用更为凸显。要制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监督,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步伐。同时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防治规划,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流动人口疾病控制。
  郑霜高代表也建议,尽快在农村建立重病救助工程,对患危重病的特困家庭给予适当的救助,减轻特困群众就医的沉重负担。
  不再使农村、山区成为公共医疗的弱区,不再使农民一人生病全家返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指出:“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保障:让阳光普照城乡
  “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陈福胜代表认为,“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法治化是维护并实现困难群众基本权利(生存权)的核心内容之一。”
  因此,陈福胜代表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社会救助法》。他认为,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应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以政府救助为主导,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应急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救助等制度相配套的救助体系为辅,建立社会救助长效运行机制。
  赖爱光代表认为:“要维护基层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使社保和医保工作能惠及城镇各行业、各部门基层单位职工。”
  帅金高代表提出:“随着老龄化社会高峰期即将到来,农民社会化养老需求不断提高,必须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城乡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温家宝总理的话掷地有声。
住房保障:让居者有其屋
  从“国八条”到“国六条”再到“国十五条”,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但市场反应、商品房价格却与调控的初衷存在悖离。房价到底要涨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保证普通百姓买得起房?全国人大代表罗蜀榕提出“应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住房供应体系,让居者有其屋”。
  他认为,完全依靠市场的单一住房供应制度已不足以保障当前我国公民权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建议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即完善廉租房制度,为极低收入的家庭、老人、病人以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廉租房;健全租赁金补贴和价格优惠的住房有限市场保障制度,为收入有限但有住房强烈需求的群体提供改善住房条件的机会;完全通过市场化方式供应商品房产品,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满足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