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3日,海峡两岸56所高等院校的校长相聚美丽的榕城,参加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以因应和把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机遇,促进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两岸学界同仁和青年学子的了解和友谊,共谋提升两岸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此次论坛参会校长之多、规格之高,为历年来两岸教育交流活动所未有。
参加论坛的有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政治大学等24所台湾高校的当家人,省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5所知名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省内17所本科院校校长。与会者围绕“全球化进程中大学改革与创新”和“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现状和前瞻”两大主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群策群力,应对经济全球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实验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和思想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应该如何迎战?如何改革和创新,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海峡两岸的高等院校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也具备许多相同的特点,现在又面对着共同的问题。当此时,相互的学习、借鉴、交流十分必要。
论坛上,台湾大学的李嗣涔校长向与会者汇报了台湾大学为应对新形势而制定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台湾大学“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本着“教育卓越”、“研究卓越”以及“关怀社会”三项核心精神与原则,力争在未来五到十年使台湾大学进入全球百大,成为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南京大学施建军常务副校长则具体指出成为一所世界高水平大学所应具备的条件,即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学科建设求新求强,学校规模适度,资金充裕,办学设施一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走国际化道路,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等等。而在中国创建世界高水平的大学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能力;创建大学先进文化的能力以及构建和谐大学的能力。
针对改革与创新的问题,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黄荣村校长根据该校的办学经验,具体说明“如何改变一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宋永忠校长则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的探索”;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曾宪政校长阐述了该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思维;台北大学侯崇文校长则同与会代表探讨“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再生”……
大学校长们各抒己见,贡献各自对于“全球化进程中大学改革与创新”的见解与经验,从而为增进两岸大学的相互了解,进一步推动两岸大学间的优势互补、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不断升温,交流合作多样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峡两岸共有90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两岸高教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已取得一定成效。“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现状和前瞻”成为论坛上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辅仁大学1925年在北京设立,后来才迁到台湾,它的旧校址就在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这种血浓于水的渊源,使它与大陆的关系难解难分。辅仁大学副校长陈猷龙告诉记者,从1988年起,辅仁大学就开始与大陆的高校建立姐妹校,如今姐妹校已发展到20多个,姐妹校间每年都互派学生进行短期的学习交流。陈猷龙认为两岸学生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有利于排除沟通障碍,求同存异,达成更深的理解和信任。
在台湾,像辅仁大学这样与大陆高校建立姐妹校的高校比比皆是,同样,大陆也有大批高校与台湾的高校结成姐妹校,两岸高校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访已渐成风气。据了解,厦门大学每年平均有120多人次赴台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考察、合作科研和讲学等,其中,今年前11个月就有252人次,成为目前大陆高校赴台人数最多的高等院校。而台湾成功大学已和大陆24所高校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台湾义守大学2005、2006年赴大陆参加研讨会的师生近140人,大陆教育人士到义守大学参访的达400多人次。与会者的报告显示,当前,两岸高校人员的交流与日俱增,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且形式多样。
除了围绕“全球化进程中大学改革与创新”和“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现状和前瞻”两大主题研讨外,与会的大学校长们还普遍认为,此次论坛为两岸大学校长提供了一个互相认识的机会,有了相识这个起点,就可以进一步地交流、了解,继而合作,两岸高校的联系从此将更加频繁和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