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晚,福建省旅游局“大干开局之年”专题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的召开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更好地指导推进旅游设施和景区建设提升,推动福建省旅游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省旅游局郭恒明局长,李毅强、郑维荣副局长、驻局纪检组唐华钗组长出席会议。省旅游局各处室负责人、各设区市旅游局长、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长、重点旅游增长区域相关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宣读了《关于2011年旅游设施和景区建设提升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今年我省拟安排354个旅游项目,总投资68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20亿元。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旅游基础设施更完善、旅游发展环境更优化、旅游特色产品更丰富、旅游综合效益更显著的目标,为“十二五”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的重点任务在于实施以下六大工程:1、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按照国家标准,推进211个景区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9.51亿元。年内完成超过100个厕所的建设任务,建设31个游客服务中心,完成47万平米停车场修建。所有3A级以上景区实现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基本达标。争取2011年新创8至10家国家4A级、5A级景区,提升全省A级景区的整体水平。2、滨海旅游开发工程。充分发挥独特的滨海资源优势和近邻台湾的区位优势,打造一批集滨海、海岛观光、休闲度假、海上运动、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进14个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1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16亿元。3、星级酒店提升工程。争取实现全省80%的县(市)都有一个以上高星级酒店,鼓励和引导10个已建高档酒店、尚未评定星级的县(市)酒店参加星级评定;加快44个在建高星级酒店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星级酒店建设,推动3-5个县(市)的高星级酒店项目落地建设。4、温泉旅游开发工程。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等地的温泉旅游产品开发,2011年重点推进13个温泉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8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7亿元。5、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实施《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从完善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公厕、停车场、旅游购物等方面入手,对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点进行规范提升。重点提升50个乡村旅游点、10个重点红色旅游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海峡西岸乡村旅游产品体系。6、文化旅游创新工程。以“中华文化旅游年”为契机,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培育打造一批文化创意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旅游区、饮食文化街、旅游商品街、旅游文化演艺场等。2011年重点推进29个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26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7.12亿元。
郭局长对如何“大干开局之年”提出了四点意见:一要提高认识,形成合力。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已进一步明确,我省旅游将作为带动国民经济新兴的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两个转变”,使全省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的集约与提升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扬去年“大干150天”的做法,以及年初拉清单、年末对账单的做法,通过抓项目建设工程的推进,来转变我们的工作作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推动六大工程实施的合力。二要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各设区市、重点旅游县要根据这一实施方案来建立推进的工作计划、工作机制。要抓好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土楼旅游区、大武夷旅游区、东山滨海旅游区、沿海动车沿线五大重点区域的增长,目的是促进全省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优化整个产业发展的布局,培育增长极。要切实跟踪、落实、推进列入本年度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各设区市也要抓好推进工作。三要强化服务,责任到位。大干开局之年实施六大工程,省市县三级都要明确责任,要强化跟踪服务。从我省的旅游项目建设来讲,要突出的解决两难问题:用地难、融资难。对用地难的问题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针对融资难问题,今年准备对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促进银企对接。四要序时推进,确保质量。各设区市、相关县区要对每一个项目排出一个进度表,从而根据这一进度表做好投资计划、建设进度的落实。同时要确保工程质量、打造精品,不能因为追求快而忽略质量,应实现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使我们大干开局之年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据悉,自2010年我省旅游业“五大战役”打响以来,全省旅游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呈现出山海联动、产业互动、两岸联手、竞相发展的大好局面,2010年推动旅游跨越发展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果:景区整治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区域发展在大干150天中提速。多个设区市旅游项目招商取得新的突破,沿海动车游、滨海旅游线效应明显,大武夷旅游区的品牌影响力逐渐升温,四个重点区域的发展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