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古码头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依旧
漳州“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申遗有了最新进展。记者14日获悉,申遗史迹遴选工作已有一定成效,“海丝”整体申遗方案将于近期召集专家讨论后正式出炉。
据悉,漳州海丝史迹遍布漳州各县区,经初步遴选,拟定以龙海海澄月港为中心,涉及港口、航线航标、古窑、海商建筑等多处史迹。昨日,记者就漳州“海丝”港口、航线问题采访了原省“海丝”研究会理事、漳州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陈自强先生。
【月港】
与宋元时泉州港
贸易方式不同
漳州月港是明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也是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世界著名的港口,因在漳州城东南五十里,“其形如月而得名”。
该港为九龙江出海处,江面开阔,潮汐吐纳。其港道从海澄港起,沿南港顺流往东,经海门岛,至九龙江口的圭屿,再经厦门岛出外海。
陈自强先生认为,月港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从景泰年间(1450~1456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是具有反“海禁”性质的民间走私港;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是法定的民间商人海外贸易港;而万历年间(1593~1620年)是月港的全盛时期。
与宋元时期的泉州港相比,月港海外贸易的特点不同:
泉州港是一个官方港口,以官办贸易为主,而漳州月港是一个以民间贸易为主的港口;月港是以中国商人赴异国贸易为主,输入的货物以百姓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而宋元时期泉州港以输入香料、珠宝等高级消费品为主,以满足贵族、大官僚等奢侈生活的需要。
月港海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和日本,这与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也有很大不同。宋元时期,西洋(北印度洋沿岸国家、地区)是我国外海交通的主要航线,贸易的主要对象是阿拉伯国家。16世纪,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东方扩张,控制了北印度洋的海上交通。此时,由月港出发的民间私商是无力与西方列强抗衡,贸易的主要对象,也就转向靠近我国的东南亚地区和日本。
而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始,荷兰殖民者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天启二年(1622年)、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先后侵占我国澎湖、台湾,封锁了九龙江口,横行于台湾海峡,切断我国与东南亚的贸易,月港因此日趋萧条。加上清初月港是郑成功抗清力量与清朝争夺之地,这里战事不断,给月港的海外交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目前,月港还留有容川码头、饷馆码头、晏海楼等史迹。
【航线】
主要有东洋、西洋航线
月港海外交通贸易的主要地区,以明代的地理概念而言,是所谓的“东西洋”。
“东洋”是指文莱以东的诸岛屿;“西洋”是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南印度洋沿岸一带,即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地区。依据《东西洋考》、《顺风相送》诸书中的记载,陈自强认为月港的海外交通航线主要有两条主线:东洋航线和西洋航线。
东洋航线:由月港启航厦门港放洋后,横渡台湾海峡,经澎湖列岛,沿台湾岛西南海面而下,经台湾岛高雄和最南端的猫鼻角,横穿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抵达吕宋岛(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最北部的大港。由此,再沿菲律宾群岛的西海岸,前往吕宋、猫里务、苏禄群岛等地。
西洋航线:由月港启航,厦门港放洋后,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抵交趾、占城(今越南北、东部一带),由占城经昆仑山(今越南南部的昆仑岛)抵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若从昆仑山往南继续航行,可抵马来半岛等地;从柔佛港外的东西竺(今新加坡海峡东部竹岛),抵苏门答腊岛等地;从旧港口外的彭家山(今印度尼西亚西邦加岛)经吉宁马礁(勿里洞)抵加里曼丹岛南部等地。
就地理范围而言,日本属于“东洋”,而《东西洋考》却把日本列为“外纪”,这是因为不管是在“海禁”时期,还是开“洋市”之后,明朝政府都严禁与日本通商。然而,月港船舶私自经往日本,或开展福建—东南亚—日本之间的三角贸易,迂回通商,屡禁不止。
【产品】
进口以日用品为主
出口多为丝绸瓷器
据悉,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近50年间,月港的进口商品从55种增加到115种,且进口的产品绝大多数是一般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手工业原料等与社会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货物。
其中,特别是特殊商品银元的输入,一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对菲律宾的贸易中,西班牙商人一般以墨西哥银元作交易,由此大量的银元流入中国,漳州也因此出土不少“番银”(本报4月5日曾作相关报道),这些银元的流入,满足了国内市场对银币的需求。
而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以湖丝为主的中国生丝,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并由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转售欧洲;至于丝织品,则主要是漳州本地所产。
由月港出口的瓷器有两大方面的来源:一是我国南方的著名瓷器产地,如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龙泉青瓷和福建德化白瓷等;二是漳州本地所产,如平和南胜、五寨一带生产的“克拉克瓷”。(苏禹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