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一套工作新机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4月6日至9日,省长习近平深入闽北农村,与下派干部和广大村民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调研中,他对南平市在农村工作中实行“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他们继续改革创新,将之发展、提高为一种长期有效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新机制。
为了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南平市从1999年开始陆续向乡、村下派了大量的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和乡镇长流通助理。他们在基层工作得怎么样,农民和基层企业对他们的反映如何?三天里,习近平顶着骄阳,沐着春雨走访了光泽、邵武、顺昌三地的二十多家农户和基层企业,与下派的村支书、科技特派员、乡镇长流通助理、龙头企业助理和农民群众、企业负责人促膝谈心,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倾听基层的心声。
光泽县吴屯村农民严金友是当地的种养大户,在下派村支书和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靠山地开发和畜牧种养,去年全年总收入达到12万元,纯利润4万多元,在村民中产生了“金友效应”。踏着蜿蜒的山道,习近平兴致勃勃地察看了严金友承包的茶山、果山,并与他共同探讨取得成功的经验。习近平说,在传统的耕作以外,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是一条值得肯定的路子。在农村,每个人的眼界和本事都不一样,下派干部充分发挥作用,和村里的能人一起,教育和带动千家万户,使他们掌握一两项致富的技能,在传统农业之外,发展新的项目,增加农民收入,这种做法很好。要建立农民自己的同业工会和协会,通过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切切实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来到光泽县鸾凤乡十里铺农户养鸡点,习近平遇到了光泽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叶桂芳。叶桂芳曾经当过下派“村官”,十分了解基层情况,他深有体会地说:“到基层工作大有好处,我从村支书做起,现在分管农业就得心应手,知道农民在想些什么。”习近平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都是‘村官’出身,1974年我在延安也当过村支书。‘农而优则仕’嘛,下派到基层,既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自己又能得到锻炼。”
在光泽圣农公司洋头种鸡场,在邵武城郊镇朱山山地综合开发示范片,在顺昌洋墩乡柑橘同业协会……每到一地,当地的农户、企业都对下派干部赞不绝口:他们积极带领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创办龙头企业,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知识,搞活市场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习近平对这一做法表示赞赏。他说,干部下派基层,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也培养、磨练了自己,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争相到基层、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去干出一番事业的正确导向。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干部下基层,也促进了机关和行业自身建设,明显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这一做法是符合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他强调,判断一项工作是否正确,衡量标准就是要看这项工作是否促进了生产发展,是否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研究年,各级干部要深入实际,多掌握第一手情况,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转变作风。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要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实践中对原有的工作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努力探索和尽快形成一套适应新形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新机制。南平市在干部下派方面所做的工作,就是创新农村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要进一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形成长期有效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新机制,为促进福建全省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南平市委书记李川、市长徐谦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