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米高的幡,能挑得起来的老艺人都是练了几十年功夫的(包华/摄)
2月6日,中国传统元宵节。“非遗”闹元宵汇演,在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举行。被列入国家级、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南拍胸舞、福建建瓯挑幡、福建龙岩永定客家山歌等精彩登场闹元宵,为欢度佳节的民众带去欢乐。图为该“非遗”闹元宵上演厦门翔安拍胸舞。(刘可耕/摄)
2月6日,中国传统元宵节。“非遗”闹元宵汇演,在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举行。被列入国家级、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南拍胸舞、福建建瓯挑幡、福建龙岩永定客家山歌等精彩登场闹元宵,为欢度佳节的民众带去欢乐。图为该“非遗”闹元宵的福建龙岩永定客家山歌精彩登场。(刘可耕/摄)
2月6日,中国传统元宵节。“非遗”闹元宵汇演,在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举行。被列入国家级、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南拍胸舞、福建建瓯挑幡、福建龙岩永定客家山歌等精彩登场闹元宵,为欢度佳节的民众带去欢乐。图为该“非遗”闹元宵中福建建瓯挑幡表演令观众惊叹。(刘可耕/摄)
正月初一至元宵节,福州三坊七巷游人如织,众多节目里,设在南后街叶氏故居的省非遗博览苑是今年的一个新亮点。霍童线狮、建瓯挑幡、莆田车鼓、高湖舞龙……一个个非遗项目在三坊七巷轮番上演,让这个古老坊巷散发出了更大的魅力。
记者6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在前期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我省正加紧制定全省非遗项目进入三坊七巷的长效机制,今后将充分发挥古民居建筑优势和传统文化特点,打造“三坊七巷·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坊巷大看台”,努力把三坊七巷建成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
非遗春节联展,为坊巷增色
今年春节期间,在省非遗博览苑(南后街叶氏故居),寿山石雕、仙作古典家具等传统手工技艺的迎春联展,给不少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了解,“2012福建非遗进三坊七巷活动”1月9日在福州拉开帷幕,在过去的一个月,特别是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许多八闽非遗项目在三坊七巷依次展出,这也是三坊七巷对社会全面开放后,福建非遗最全面的一次进驻活动,“到三坊七巷看非遗”成为今年三坊七巷的一大亮点。
省艺术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以三坊七巷光禄吟台、水榭戏台及省非遗博览苑为平台,举办多场非遗演出、展示活动,均得到了市民的认可。“节日期间,这三个点天天挤得满满的,非遗在市民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该负责人表示。
非遗牵手三坊七巷1+1>2
据介绍,非遗进三坊七巷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努力。2009年11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在南后街叶氏故居正式揭牌。博览苑如今已成为融旅游、展演、交易、学术为一体的福建省非遗展示中心,成为市民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绝佳平台。开放两年多时间里,共接待了100多万人次参观。
对于非遗进入三坊七巷,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曾评价,这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个新平台,“通过展览、展演、展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业内认知,推广到公众认知的层面,既丰富了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也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省艺术馆负责人也表示,与专门建设一个非遗园比,“非遗进坊巷”除节约资金外,还将产生“1+1>2”的效果。“三坊七巷的文物让非遗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并且非常匹配的载体,对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而非遗则赋予了三坊七巷更多的活力,增添了这座千年坊巷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魅力。”
十区联动打造“非遗生态博物馆”
省艺术馆消息,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省正加紧制定全省非遗项目进入三坊七巷的长效机制,将充分发挥古民居建筑优势和传统文化特点,把这里建成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
按照目前的初步方案,省文化厅将推动建设“三坊七巷·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坊巷大看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为载体,建设成为一个活态博物馆,集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传统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展演中心。
“非遗进三坊七巷”初步规划为“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十区联动”。一个中心为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交易中心,打造汇集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贸与现代服务结合的平台。三个平台中,水榭戏台展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光禄吟台作为民俗庆典、传统杂技、竞技、游艺等非遗项目展示平台;叶氏民居专门为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提供现场制作、传习并与公众互动的营销展示平台。
“十区”设在坊巷间,分别为曲艺坛(水榭戏台)、武林会(光禄吟台)、尚工坊(叶氏民居)、大师馆(小黄楼,作为大师级代表性传承人精品馆、工作室)、吉庆台(南后街、光禄吟台,传统民俗节庆、巡游踩街等)、风味集(塔巷,展示各色民俗风情餐饮、小吃)、茗茶苑(宫巷,规划各大茗茶入驻)、百草堂(刘家大院,传统医药、名医古方非遗项目入驻)、锦服市(衣锦坊、欧阳氏故居,展示传统精品服饰)、藏鉴楼(二梅书屋,作为古籍、精品收藏、赏鉴的展示中心)。(练仁福)